雖然天天用介入治療冠心病,但從未用肉眼看到過靶血管裡面的樣子,就更別說瞭解兩端斑塊硬度的區別了。
斑塊這玩意,不就是跟河底淤泥一樣,日積月累慢慢堆起來的嗎?
河道東邊的淤泥,還能跟西邊的不一樣?
呃,好像還真不太一樣,畢竟要分上下游。
水利的事情咱不懂,但血管,它也分上下游的。
或許在堵塞早期是一樣的,但到了後期,尤其是完全堵塞之後,一邊繼續迎接血流的衝擊,另一邊無所事事徹底荒廢……
這裡面,到底有沒有區別?
想了許久,不得要領,不少醫生開始看向學生們。
孩子們,該跳出來了,好好整頓一下解說場,讓那個可惡的布朗別賣關子。
00後果然值得期待,久思不得其解後,終於有學生失去耐心,要來話筒發問:“布朗老師,我們沒解剖過CTO的血管,您能告訴我們答案嗎?”
答案麼,我是知道的,不過再往深處思考就有點麻煩。
正好王磊走進DSA室,布朗馬上說道:“血管裡沒有一模一樣的斑塊。手術即將開始,其中具體變化、成因,請林醫生一併講解吧。”
另外兩個示教室內,解說們也大同小異地操作一番,將解說權交到林思涵手中。
林思涵也不拖拉,直接說道:“布朗醫生說得對,血管裡沒有一模一樣的斑塊。”
“首先我們要弄懂到底什麼是斑塊——沉積在血管內的脂質,被巨噬細胞吞噬清理過程中,逐漸堆積的產物。”
“這個過程中,斑塊核心從脂質到逐漸壞死、鈣化,斑塊外周的纖維帽也逐漸鈣化。”
儘管她說的都是最基礎的知識,但是從醫生到科大學生,甚至丁金明這樣的心內權威、科大的醫學教授,都認認真真地聽著。
“正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的脂質不斷沉積,老的斑塊不斷粥樣化、鈣化,又受動脈血運輸方向影響,就必然導致斑塊越長,則兩端區別越大。”
“比如,混合斑塊常位於……鈣化斑塊常……”
“這就是臨床上可以利用的地方,是今天手術的理論基礎。”
乾貨來了,觀眾們精神大振。
一切理論都是為了服務於實踐,願意聽林思涵說些教材上最淺顯的內容,不就是為了理解王磊一會的操作嘛。
如果聽聽理論就能掌握一個世界領先的術式,那林醫生您嘮叨一天我們都奉陪。
“常言道水滴石穿,血管內的斑塊與之相反。”
“因為石頭沒有新陳代謝功能,哪怕再硬,也只能被慢慢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