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契約工,即簽訂一段年限的賣身契,如三年、五年、十年。
第二類是賒單工,這種工人在出國之前的船費是由招工者先墊付的,到了國外之後,工人就必須受僱主的控制,直到還清債務和利息為止。
至於第三種被稱為“賣客”,他們是在買票乘車的途中被“賣”,稀裡糊塗地被賣到了海外做苦力。
這三種相比起來,第一種的遭遇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至少有一個期限,而後兩者則悲慘得多。
這些人在海外過的是一種非人的生活,和奴隸並無二致。
他們做著最辛苦、最低賤的工作,卻拿著最低的工資,一般被賣到種植園或者礦地上做苦工,一年的工資只有差不多八十元,連奴隸都比不上。
不僅如此,他們還受盡奴隸主和資本家的蹂躪和凌辱,在失去自由的同時也喪失尊嚴。
現在的整個加州大約有大約六萬名華人。
而這些華人不僅沒有得到與貢獻相匹的待遇,反而因為他們過於勤勞而遭到其他族群的排擠。
而中國人總體來說比較內向的性格,讓他們在美國形成了非常閉塞的社群,這些華人社群儼然一個個閉塞的孤島,和周圍各個民族的社群都不相往來。
許多華人到美國之後,因為性格和語言的障礙,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他所在的社群。
想要招攬到敢於拼搏的中國人,他需要將自己的名聲再提升上來。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造發電機和電燈泡,走科研道路的原因。
如果不走科研道路,不管是做什麼,都會遭受到美國人的排擠。
認真思考了好一會兒,蘇羽打算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團結整個孤松鎮。
讓整個孤松鎮的居民都能夠有活幹,有工錢拿。
這樣一來他們才會擁護自己,而不會因為他是中國人,所以歧視和排擠他。
只要讓這些居民都實現有活做有錢拿,將他們都綁到蘇羽的車上,當大家的利益都是一致之後,那些白人才會臣服與他。
第二步,再開設一家工廠,招募華人與白人一起做活,先雙方進行融合。
然後再把孤松鎮徹底變成他的大本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他的種田大業。
見到蘇羽走神,娜塔莎還以為她的回答讓蘇羽有些不舒服。
又說道:“我並不是不贊同你僱傭華人,而是現在除了鐵路上,我們只能去別的地方尋找華人,反正孤松鎮除了你們三個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華人。
另外我擔憂的是,如果你招募來大批的華人,他們會因為語言不通而和本地居民有隔閡,說不定這些隔閡時間一久,就會成為矛盾的爆發點。”
“我是這樣想的,所以如果我們的發電機工廠成立起來就先招募鎮民,挑選那些品德優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