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現實情況中,即便是業內人士,真正觀看到《香江之星》這檔節目的,也只佔很小一部分。
如果年紀超過三十五歲,關注的機率就更小了。
在香江演藝圈,時常有人會說破圈、破圈。
所謂破圈,自然是突破業內演藝圈,被更多行業內外的人接納並認可。
但在這個時代,粵語歌曲天生就有侷限性,即便在大灣區,粵語歌曲也時常不敵國語歌曲的銷售和人氣,所以越來越多的本地歌手開始倒戈,不再創作粵語歌曲,而是轉身投入國語歌曲的創作陣營。
這就導致粵語歌曲的人氣、地位在不斷下滑。
對於很多業內人士來說。
歌手們的人氣想要突破大灣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北上發展,練習好普通話,使用國語歌曲來進行作品的傳播。
即便粵語歌曲的發音好聽的出奇,詞作美的不像話。
但想要得到更好的傳播,依然需要把這些歌曲翻譯成國語版。
因為全世界幾乎都說華夏語。
不僅僅只是在大陸,整個亞洲,存在儒家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公民們自小就會被打下漢語言文化基礎,而漢語言文化課更是許多國家的高考必選課。
在很多國家,想要出人頭地,拿到較高的薪水,必須學漢語。
懂得漢語言的外國人,在人才市場上明顯也會更吃香。
這不僅體現在華夏,在各個國家也都一樣。
儼然與韓森前世的“英語”全球化如出一轍。
這就是成為超級經濟大國的好處之一。
全世界都要學漢語。
人們擠破頭的想要來到華夏發展。
只要懂得漢語,工作簡直好找的一批。
華夏人也可以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旅遊,而沒有語言交流障礙。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語歌曲自然是全面開花。
許多國語歌曲不僅在華夏暢銷,在世界各地許多發達國家也都被推崇備至,人們為了練習好華夏語,國語專輯那都是論斤買。
韓森初次瞭解到這樣的現狀後,內心的震動,可以說無以復加。
對所有華夏人來說,這應該就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時代。
不管是影視、音樂、小說、動漫甚至包括相聲、小品、戲劇、歌舞等等,凡是打下華夏烙印的,都在全球引領風潮,被無數人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