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蘇俄還是那個強大的可以和世界另一極正面對抗的紅色大帝國。
胡星河關注的是冬宮博物館,它也被稱作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位於聖彼得堡涅瓦河畔,原本是沙皇居住的皇宮,十月革命后辟成博物館,是18世紀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與大鷹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擁有公元前4000年以來的展品16萬件,其中有幾千件古埃及的文物,如石棺、木乃伊、浮雕、紙莎草紙文獻、祭祀用品和科普特人的紡織品,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銀器,以及巴比倫、亞述、土耳其等國的文物。
藝術館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有200多件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公元1世紀的珍稀絲綢和繡品,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和壁畫的樣品,以及中國的瓷器、琺琅、漆器、山水和仕女圖,包括3000幅的中國年畫及在泰國以外最多量的泰國雕塑。
其中最為經典的有這樣一些珍寶。
第一個是,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
高18厘米,底徑18.5厘米,瓷器質地,造型呈半球形,平底,下方開有門洞,呈蒙古包形狀。通體施厚釉,釉色白中泛青,底部無釉,器內除門洞附近沾有小塊釉料外,皆不施釉,底部有跳刀痕。器身佈滿紋飾,頂部圓心內繪蘆雁紋,其餘紋飾共分四層,分別為纏枝菊花紋、纏枝蓮花紋、海濤紋、雜寶紋。整件器物造型獨特,胎釉精細,紋飾精美,製作考究。
這件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是70年代在伏爾加河沿岸地區考古發掘出土,全世界僅此一件,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與之相類似的器物。
1235年,元太宗窩闊臺決定遠征歐亞草原,以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為全軍統帥,拔都統帥的蒙古軍隊橫掃歐亞草原,極大地震撼了歐亞各國。
1247年,元憲宗蒙哥將東起也兒的石河(今XJ額爾齊斯河),西至斡羅思(今俄羅斯),北達北極圈,南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廣袤土地劃分給拔都進行統治,《元史·地理志》稱為“月祖伯所封地”,歷史上稱為“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大約在明朝永樂年間欽察汗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件元代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是元朝皇帝賞賜欽察汗國蒙古貴族的御用之物,這件器物的造型與常見的蒙古包形狀有一定差異,蒙古包的門洞開口較大,但這件器物的門洞開口較小,稱為“蒙古包”似乎顯得較為勉強,它實際上是元代蒙古貴族宴飲時用於擲骰子的器物,以擲出的骰子點數來決定飲酒時的順序和數量。
它融合了佛教、基督教、***教等多種題材,極其罕見。
第二件是明代正統銅人。
高175.5厘米,青銅質地,亦稱“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銅人立於長方體底座上,兩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前,十指舒展,袒露上身,赤足。頭束髮髻,髮絲清晰,面相豐滿,胸肩寬厚,肌體圓潤,鼻樑挺直,兩目平視,神態端詳,微笑露齒,表情謙恭,透著儒雅睿智的氣質。長而豐滿的耳垂、髮髻與腰間的裝飾體現了我國傳統佛教文化以及北宋初期男子服裝的特點。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宋仁宗趙禎詔命太醫院製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的標準,是針灸教學的模型,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四肢與內臟均可拼拆,銅人表面鏤有穴位,計354個人體穴位,穴位旁刻題穴名,以黃蠟封住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
到了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距離北宋天聖銅人鑄制時間已經過了416年,悠悠歲月長河,洗盡無數鉛華,北宋天聖銅人上的穴位文字已經腐蝕生鏽而無法辨認。為了恢復天聖銅人的原貌,明英宗朱祁鎮下令仿製一具新的銅人以代替天聖銅人,“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乃命礱石範銅,仿前重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就是這件明代正統銅人。
這件銅人鑄成後一直珍藏於明清太醫院的藥王廟內。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佔領京城,這件銅人的頭部被毀傷,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才重新修好,所以銅人的頸部有一條明顯的修補痕跡,“自明末流寇之亂,京師官署,悉遭寇擾,太醫院之銅人像亦被毀傷頭部,順治中修復之”。
這件明代正統銅人造型挺拔俊秀,比例協調、刻畫細膩,穴名錯金,代表了明代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也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八國聯軍攻佔京城,這件明代正統銅人被沙俄士兵掠走,獻給沙皇,目前儲存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