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烈性傳染病,至少在人類社會肆虐了三千年的時間。
據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達30%。在18世紀末,每年大約有40萬歐洲人被天花病毒奪走生命。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 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
天花傳入華夏的時間大約是漢朝,我們稱之為“痘瘡”。它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痊癒後可獲終生免疫。
晉代的葛洪記載了天花在華夏的一次爆發:“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 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而他給出的治療藥方則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又方,以水濃煮升麻,棉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
從葛洪開始,歷朝歷代的中醫治療天花基本上就是沿用他的方法:內服解毒去火的湯藥,外敷消腫祛瘀的藥物。不過,治療效果從天花的死亡率上來看,就基本可以確定了, 效果不怎麼樣。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紀, 是宋代華夏人發明的疫苗,叫做“痘苗”。”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種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兒身上的痂或膿汁直接作為痘苗,吹到接種者的鼻孔內,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症狀略輕的痘,從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這一種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後來的“牛痘法”相區別。作為痘苗的痂或膿汁,叫做“時苗”,跟後來的“熟苗”也不一樣。
可以想象,用“時苗”接種的人痘法,一開始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傳染了天花幾乎沒什麼差異,“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兇者十隻八存”,接種的致死率約20%。
後來,醫生髮現,如果對痘苗加以篩選,選育六七代之後,痘苗的毒力就會大大降低, 幾乎不再致死。這種選育出來的痘苗,就是“熟苗”。
清代醫書《種痘心法》稱:“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醫書《種痘新書》提供了一個資料:“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致死率降至0.33%。
按有史料可證的說法,這種比較安全的“熟苗”最早出現在明代隆慶年間。此前,明朝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致死率竟然高達80%以上。
這場天花的流行,也促成了種痘法的推廣:“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由此蔓延天下。”正是在這次接種痘苗的過程中,明代醫生髮明瞭“熟苗”接種法。
當時許多醫生家中都儲存有“熟苗”:“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近日溧陽人竊而為之者亦不少。
當日異傳之家,至今尚留苗種,必須三金,方得一枝丹苗。買苗後醫家因以獲利。時當冬夏種痘者,即以親生族黨姻戚之子傳種,留種謂之養苗。”北宋的峨眉山神醫既然“能種痘,百不失一”,我估計家中也儲存有篩選、改良過的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