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秦:我替陛下開了掛> 第537章 糧食的重要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37章 糧食的重要性 (1 / 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而戰爭之前更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這些俗語都說明了糧食對一個國家,對軍隊和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一個國家糧食安全沒有保障,吃飯都有問題,何談社會穩定,何談建設和諧社會,何談經濟強國?

糧食是一個軍隊能打贏勝仗最基本的保障,即使你的戰略再牛,士氣再強盛,沒有糧草都免談,因為很多戰爭都可以證明,敵人不用動兵,就可以把城內的人餓死。

三國後期的時候,諸葛亮曾多次率領蜀軍攻打魏國,儘管他有著無人能及的軍事才能,但是對於糧草的計劃都過於理想化,所以,儘管士氣高昂,但都因耗盡糧草而撤軍,無法成功。

由此可見,連武侯這樣著名的謀士都因糧草問題而敗北。

清朝時期,乾隆皇帝想要平定準噶爾的時候,他總共出兵兩次,耗費了三年時間。第一次出兵,之所以失敗還是因為糧草的問題,首次出征,他並沒有準備糧草,採取邊打邊搶的策略,但這解決不了根本,所以最後只能撤軍。

第二次,他並沒有吸取教訓,依舊和第一次相同,但是這回將草原各部都惹惱了,搶了一次又來一次,因此聯合起來和清軍對抗,乾隆這才意識到錯誤,又是準備糧草,又是派使者到各部調和,最終耗費三年時間,才將準噶爾滅族。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就算再聰明也沒有用,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這個戰爭還是沒有辦法持續下去;而像乾隆時期,就算是當時處於盛世,你連糧草都不準備,這讓軍隊如何長久作戰。

在始皇帝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戰爭更是頻繁,各國之間都是相互攻伐。諸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糧草,還因為常年的戰爭損失太多的青壯,導致大量的農田沒有人耕種。

如此種種原因匯聚在一起,各國每年餓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要是遇見自然災害,損失更是嚴重。

而到了後期各國已經不在缺糧,主要還是各國調整了戰略。

一是因為諸國他們實行的是養兵策略,當時一個士兵後面就有六個後勤兵。

二是他們還實行精兵的政策,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前面那個士兵死了以後,後面的六個就會有一個直接頂上去,然後就會有人再補充進去。國家發生戰爭以後,只要年齡適合,就要隨時準備上戰場作戰。

除了前線的戰士,後方沒有上戰場計程車兵,也要和百姓一樣去參加農業的生產。養兵、精兵、士兵參加生產,極大保證了糧草的充足。

這其實就是商鞅所提出的變法措施,這也使得秦國的實力越發的強大,而戰爭的後期,也只不過是秦國的兼併戰罷了,各國已無力抗衡。

而在三國的時候,曹阿瞞就認識到了糧草的重要性,他在初建勢力的時候,就收留那些流民來為他種莊稼。而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會先屯糧,有了保障打仗就不用擔心沒飯吃了。而蜀國,他們屯糧是非常晚的,所以後來武侯攻打魏國的時候,糧草總會出現問題。

古代很多以弱勝強的戰役,糧草就成了關鍵所在。在官渡的戰役中,阿瞞就是派人燒了袁紹烏巢的糧倉,這才贏了,才有了後來統一北方,能夠認識到關鍵所在,才有了勝利。

上次大秦能與安息等四國大戰一場,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秦國早就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肉乾。更不用說食品廠生產的大量方便食品。

大戰的勝利更離不開強大的後勤,這是保證打贏戰爭的保證,更不用說上次大戰可是遠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