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上面這些精美細密的鐘表零件,鉅子摸了摸鬍鬚,滿臉都是崇敬之色。
“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機械生產出來的,完全不需要人工製造。科學院的機床精度還達不到製作這些零件的要求,不然的話,我們大秦也是能夠做出來的。”
楊子墨拿出的資料都是早期的時鐘,這些時鐘還沒有之後的那般精密與小巧。
遠古時期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
到了古埃及時期,埃及人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
而在秦國之前先祖們就發明了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同時也會用燒香計時。後面工匠又發明了漏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晚很多,但更為普遍。
基本上在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直到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制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這臺儀器被稱為“安提凱希拉儀”,由29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大小與一個午餐盒相當。
而之後的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週。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臺,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直到1283年在約翰牛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16世紀中在漢斯貓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鐘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最近的15分鐘。
1946年,白頭鷹的物理學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鐘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鐘,原子鐘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鐘。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準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鐘錶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鐘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鐘錶技術逐漸成熟。
現在秦國使用的時間還是十二時辰制,很不方便。特別是現在的秦國發展很快,很多地方都需要更加精確的計時工具。以現在秦國的科學技術應該還是能夠做出來的,不過這件事沒有人提,自然沒人在意。
很多時候,明明已經有了相對應的科學技術,就是缺乏一個契機。就好比捷徑就在腳下,但是你卻不知道該走哪條路。
“若只是這些簡單的大時鐘,老夫就能做出來,它的技術難度並不高。”
鉅子看完資料,指著前面幾個體積比較大的時鐘說道,這些大一點的時鐘零件還是好製作的。小一些的時鐘或者是鐘錶,要求更加細小的零件,除非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否則是做不出來的。
“小巧的鐘表要是能做,慢慢做就是了。您看看大型的鐘表能不能大規模製作,這才是最重要的。”
楊子墨也沒有著急此事,只要能做出來精確計時的時鐘,便是最好的。
“若是這般,老夫都是可以辦到。走走走!現在就去!”
一口吃掉手中最後一點的油條,鉅子招呼著楊子墨跟著他。此時的他已經手癢難耐,忍不住想要親自動手製作。沒當有新物什出現的時候,鉅子總是充滿了興趣。
“行,都聽你的!”
楊子墨看著鉅子激動的心情,當即把垃圾收拾好,丟到了一旁的垃圾桶裡面。他也想去見見,秦國第一個時鐘的誕生。這可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
時鐘的出現,也會讓秦國變得更加的精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