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就是拆字法。
但是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功底,一般人做不到。
最開始還是因為唐朝時期的裴炎、徐敬業和駱賓王等人,想要聯絡起兵推翻武則天,於是就使用拆字法傳遞情報。
裴炎傳遞的一份情報,後來被武則天截獲,上面只有倆字“青鵝”。
當時看見情報的大臣們都傻眼了,因為沒看懂。後來武則天才說,“青”就是“十二月”,“鵝”(鵝)字拆開來就是“我自與”,即我自與大家一道,在內部接應。
所以,這種拆字法沒文化的人還真玩不了,而且還容易被破解。
最後一種就是程式碼法了。
程式碼法在華夏使用較早,比如北宋時期,華夏出現了用於軍事保密通訊的程式碼。
程式碼法有多種形式,古人主要採用“密碼短語”+“解碼金鑰”的一種。當然,古代程式碼法還是比較簡陋的
相傳姜太公將魚竿傳信的辦法加以改進,便發明了“陰符”。後來又演化成皇帝和大將各執一半的“虎符”,作為調兵遣將的憑證。
到了宋朝時,官方便將常用的40個軍事短語,分別用40個字來代替,然後編出一首40個字的詩,作為破譯的“密碼本”。
到了明朝,戚繼光發明了反切碼,他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它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取聲母和韻母按照順序進行編號,再進行讀取。
“反切法”的原理與現代密電碼的設計原理完全一樣,但卻比現代密碼更難破譯。
語言可以成為“無敵密碼”。世界上最難破解的密碼是語言,特別是以戰爭而論的短時間內基本無解。
最有名的當屬納瓦霍語。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利用當時鮮為人知的納瓦霍人的語言創造出了日本人無法破譯的密碼。
現在適合大秦情報保密的還是程式碼法衍生而來的密碼本。
用華夏特有的文字,編纂幾套相互對照的密碼本,用來傳遞資訊。比現有的棉紙封等的保密程度提升了好幾倍。
敵人沒有專門的密碼本,以及專業的情報破解人員,根本就不知道情報的內容是什麼。
這個時期的大秦官方採用還是小篆,文字沒有統一之前,六國使用的文字都各不相同。所以想要做成密碼本,大秦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除了大秦以外,根本沒有其他的國家能夠完全瞭解大秦的文字,更何況這個時代的認識字的人更沒有幾個。
隨著大秦各地郡學、縣學的大量開辦,秦國百姓識字率也是逐年增加。
隨著大秦各種新式武器、技術的出現,保密變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一套完整的保密制度以及情報傳遞手段,將是大秦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