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坩堝底部開口使空氣順暢流通,可明顯提高升溫速度和加熱溫度,直至使還原出來的鐵熔化成液體,並從坩堝底部的開口不斷流出,集中收集,此即為豎爐冶鐵技術。
這種技術需要更高的溫度,而中國發明早期瓷器時所能實現的高溫技術,為古人發展豎爐冶鐵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公元前500年以前,中國的湖南、湖北、江蘇、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均出現了豎爐冶鐵,因此當時古人有能力把鐵水直接澆鑄成形,製成生鐵鑄件。而在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出現類似的技術。
不過隨著楊子墨到來,不僅提供了更加先進的冶煉技術,以及鍊鋼技術,同時也讓中原地區提前進入了鐵器時代,讓整個大秦漸漸更換更加鋒利,輕便的鐵製武器。
而此時處於亞得里亞海東邊的羅馬城池阿波羅尼亞,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即將打響。
阿波羅尼亞城位於羅馬共和國與馬其頓王國相接的邊境上,在很多年前就被羅馬佔領,隨著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打響,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派出了精銳大軍準備奪回阿波羅尼亞城,
阿波羅尼亞的名字取自希臘太陽神阿波羅。地中海一帶的城市大都以希臘神祇的名字命名。
城池幾百裡外一望無際的土地上兩支龐大的軍隊相視而立,一方是背靠著阿波羅尼亞城的羅馬大軍。一方是前來進攻的馬其頓大軍。
風中列列作響的羅馬鷹旗在大軍中飄舞,羅馬軍團排成了三行的陣型。
羅馬的作戰方式一般都是輕步兵騷擾,而後重步兵跟進,投重型標槍作戰。
因為羅馬的兵種主要是以重灌步兵為主,重步兵們組成“龜甲陣”,或者組成密集的陣型拿著大圓盾,提著短劍或者是長矛,如牆而進,撞擊敵人。
為了彌補遠端手段的不足,軍團中還配有投擲標槍的長矛兵。
羅馬的軍團通常是由十個大隊組成,每個大隊由六個百人隊組成,士兵由青年兵、壯年兵、後背兵(老兵)組成,每個軍團編有一百二十人的騎兵,一個標準羅馬軍團人數在六千左右。
整個羅馬軍隊,由三個羅馬軍團和一個將領衛隊,大約兩萬的步兵和一千的騎兵組成。大軍中還攜帶了蠍弩,這可是羅馬特有的重型武器。
羅馬計程車兵們看著對面的馬其頓方陣,早已沒有了往日攻擊其他城邦的驕傲。整個地中海的國家早期都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很多國家都是以近戰為主,忽略了遠端攻擊。
而作為曾經東征亞洲的亞歷山大的後世繼承者,馬其頓王國沒有像亞歷山大大帝把馬其頓王國變得強大起來,反而在多年的戰爭中處於下風。
而作為亞歷山大的看家本領,七米長的長矛組成的馬其頓方陣,可是跟隨亞歷山大一路橫掃到了東方,可惜亞歷山大迷了路,沒有進入到中原。
否則就能看到到底是馬其頓方陣與中原軍陣相比,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