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既然有了紅薯這一高產作物,應立即加大帝國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種植技術,擴大種植面積,調動老百姓的種植積極性。
大秦南面的百越之地,再往南的土地,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水稻的種植,有些地區能夠達到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
不過這些地方目前都還在異族、土著的手裡,並不屬於大秦。
棉花這種非常保暖的作物,非常適合生長的地區在西域等地,同樣的不屬於大秦。
大秦現在高產作物有了,但是土地不夠了,種地的人也不夠了。
據臣統計,截止始皇七年,也就是今年。大秦累計全國土地兩億九千萬畝,老百姓人均佔有土地不足十畝!
陛下,還有各位同僚,這是一個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
大秦百姓人均土地佔有量不足十畝,這對於我們炎黃後裔這個專業的農耕部族來說,簡直是愧對人族先賢。”
“據臣計算,大秦老百姓人均土地佔有量保持在二十畝地才是正常的水平。
但是大秦的可耕地面積嚴重不足,人均二十畝地,相當於多出接近三億畝的耕地。
按照大秦目前的勞動力計算,根本完成不了。
而且人均二十畝地,要耕作接近六億畝的土地,大秦的耕牛、駑馬嚴重不足,農具也不夠。
雖然大秦上次打敗匈奴,獲得了大量的牛馬,以及大片的草原。
但是對於大秦來說,還遠遠不夠。
臣推算過,如果五萬頭牛全力的繁育,按照一比十五,一年一胎計算,七年後也只能繁育出不到四十萬頭牛。
大秦也是十戶共用一頭牛,大秦可是有整整五百四十萬戶。
所以臣建議:大秦加大與周邊部族牛馬的交易,提高耕牛駑馬的數量。
此外還應該向一些土地比較多的部族租借一些土地,用以大秦種植糧食。
畢竟這些部族不事生產,土地也是浪費了。
大秦替他們管理土地,也是為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國師土地的事情好解決,不就是去搶嘛!國師看上哪了?我大秦就去哪搶!”
定北伯李信大大咧咧的出聲道。
論打架,大秦還沒怕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