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什麼,只說了些閒話,我們並未涉更深入的話題。”
“那就對不住了!如果沒證據,我們不會貿然出來找你!程雨蝶小姐,因為你的不配合,我們只能選擇幹掉你的老情人!”
砰,電話裡傳來一聲槍響。這一聲炸響讓程雨蝶嚇得雙手捂著耳朵,之後想要放下來,卻遲疑了一會,終於又是捂在耳朵上,跟著喊道:“別,別,不要開槍。”
“人都已經死了,你還在說不要開槍?程雨蝶,你的演技需要提高啊!哼!”冷笑之後,身後那人將槍放下。
感覺到後背的威脅解除,程雨蝶立刻轉身。在她面前不止只有一個挾持者,而是三個人,其中一人自當就是杜克施。另兩人分別是馬維宇和張可頤!
面對這樣的場景,程雨蝶僅僅露出一絲驚慌的表情,就馬上疑問道:“你們在耍我?”
杜克施道:“並非耍你,我只是想驗證一個猜測!如果我遇到危險,你的選擇是什麼?我想無論如何你也不會眼睜睜看著我死掉。但是就在剛才,你的選擇不僅遲疑,且顯得刻意。”
當馬維宇問道昨晚放置在齊大碩身上的竊聽器時,程雨蝶的反應是眉毛輕輕一挑,嘴角微微上揚,可很快恢復如初。這種反應完全是一種質疑後出現的竊喜表情。程雨蝶為何會出現這種反應?答案是程雨蝶知道威脅者根本不知道真相!
再然後,當看見杜克施被毆打和受到人身威脅時,程雨蝶確實出現了尖叫,表示擔心。也在出現槍聲後,表現了驚恐和害怕,但是她捂住耳朵,且放下雙手後的遲疑表明,這些動作都是刻意做出來的。
杜克施道:“人在真正驚恐時的動作往往都是出於本能,而本能是一種機械性,甚至於是一種條件反射。你我在大學都學過這些,所以你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當你動作出現遲疑時,其實你就該明白,你暴露了。”
程雨蝶道:“你認為我的驚恐和為你的擔心是演出來的?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你早就清楚我不可能出事,這個局就是演出來試探你的!你假裝你什麼都不知道,儘量表現出配合這場局,表明自己的擔心和驚恐。可是你忘了,你之前流露出的竊喜表明你對這場局的意義不僅清晰,且知道我們設定這場局需要什麼答案。馬維宇問出第一個問題時,你就清楚我們還不知道齊大碩和這次事件的關聯,於是你徹底心安,一切都在掌握。直到後來,你徹底放開,配合演戲,露出馬腳。”
“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問題?”
“目標驅動推理!”
杜克施說出這六個字後,程雨蝶如夢初醒。她肩膀不由得抖動兩下,身體也很不自在的扭向一側。
目標驅動推理又叫反向推理,它是問題解決策略的一種。這種推理方式和正向推理正好相反,它是由結論出發,逐級驗證該結論的正確性,直至已知條件。
這種推理的方式是將問題分解成各個子目標,直至使子目標按逆推途徑與給定條件建立直接聯絡或等同起來。
在這次試探推理中,杜克施從程雨蝶有嫌疑開始反向推理。他預先設定程雨蝶知道整個事情的經過,且帶領杜克施進入這場迷局。所以接下來,杜克施只要驗證這個設定是否正確,且符合各個條件就行。
在馬維宇問道對齊大碩身上放置竊聽器的目的時,程雨蝶流露出竊喜,這表明程雨蝶清楚來人還不知道齊大碩這場局的真正目的。她為何會這麼認為?答案是程雨蝶自己知道齊大碩在這場局的作用。這一點符合預先設定條件。
再然後,馬維宇和張可頤聯手製造杜克施被脅迫和殺害的假象。程雨蝶表現出刻意的驚恐。這說明程雨蝶已經知道這是試探,但是她不說破,表明之前她還在尋思如果破局,離開這場試探!可她意識到杜克施真的“被殺害”,她又得表現出什麼時,這種矛盾導致遲疑,而遲疑又再次滿足預先設定,便是程雨蝶很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如果你不知道齊大碩此行的目的,你就不可能肯定剛才的威脅是假的。如果你不清楚我們的威脅是假的,你就不可能出現遲疑,且要儘量讓自己對威脅保持冷靜。你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你擔心一早拆穿我們,會讓你顯得可疑。可是你拖到最後,反而證明你的可疑更大!”
到了這一步,程雨蝶不需要掩飾,因為她很清楚杜克施在行為分析上的天賦:“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懷疑我的!”
“我以前很少對你產生質疑,是因為牽扯到你的事情時,我都會摻雜很多主觀影響!我相信你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你自信我不會過早對你起疑。但是很奇怪,在你我體面分手後,我似乎把很多東西放下了。我越放下,腦子便越清醒。越清醒,很多事情就不會一直迷糊!更何況此次來到拉斯維加斯,諸多事情都指向你。為何昨天發生了那麼多事情?難道不是因為你我恰好在昨天開啟對齊大碩的調查嗎?你和伍仁青單獨離開,回來後又顯得很平靜。你以為還會像以前一樣,我對你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是清醒後的我已經覺察到你的奇怪。綜合很多資訊,我有理由懷疑,你和伍仁青單獨離開,並不是你我設局分頭調查齊大碩和伍仁青。而是你一早就計劃好和伍仁青單獨離去,且要商量某些事情。我被斯嘉麗引入這個局,斯嘉麗不會做出這個局,所以做局者其實是你,程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