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雪可以告訴大家,絕大多數企業都不是因為虧損而死掉的,都是因為現金流斷裂而死掉的,有些企業利潤率不行,賺的都是辛苦錢,但現金流很好, 人家辛苦,人家願意, 人家每年也能賺來很多現金,這樣的公司其實還是可以投資的。
PCF這個指標可以檢驗市盈率PE是否合理,因為通常公司盈利增加的情況下, 現金流都會變好,如果某家公司利潤表裡淨利潤增加了但現金流沒怎麼變,甚至反而還減少, 我們就要給這家公司財報打個問號了,估計是應收賬款變多了,營收賬款變多不是什麼好事,說明企業沒有能跟原來一樣那麼容易收回來錢了。
關於營收賬款的更多具體情景請見《投行之路》,上雪就不重複了,《投行之路》裡也寫了不少企業如何財務造假的手段,大家自己去翻。
當然,市現率也有自己的缺陷。
對於那些還沒產生現金流的公司,市現率明顯不適用;市現率用年度資料算更加準確,也就是企業每年披露的年度報告裡的經營性現金流數值才有參考意義,其他季度資料使用價值不大。
有人做過測算,把過去幾十年市盈率比較低的一攬子股票全買了,長期持有, 發現效果不好。
如果不好呢?
上雪告訴大家一個結論:牛市裡,買市現率低的公司大機率跑輸指數,只有在熊市裡去撿現金奶牛才是正確的操作,能產奶, 往下跌都是有下限的。
換而言之,一旦公司開始產生了穩定現金流,那麼市場就可以用未來現金流貼現模型為它估值,這家公司就出現了“價值鉚”,所以熊市再怎麼跌,大家心中有價值,不至於好無底線的恐慌性拋售。
當然,這次的港股科技股是個例外,遇到了大國博弈、區域性戰爭、政策制裁、金融監管、退市風險和流動性危機六重打擊,市場完全瘋了,不過就算市場已經瘋成這樣了,大家也可以看到有現金流的頭部兩家公司跌幅小於其他還在燒錢的公司,就算出現超跌,漲回來也非常快,這就是“價值鉚”的威力。
總之大家記住一句話:牛市可以聽故事,但熊市一定要看現金。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這一章的內容:
1、市現率=股價/每股現金流,現金流特指經營性現金流。
2、我們如果想看一家企業目前經營壓力大不大,別看它的PE、PB和PS,就盯著它的PCF。
3、PCF比其他的估值指標更可靠,因為現金流的造假難度很高。
4、當我們看到一家公司PE不錯的時候,最好再用PCF檢驗一下。
5、牛市裡,買市現率低的公司大機率跑輸指數,只有在熊市裡去撿現金奶牛才是正確的操作。
6、對於利潤率低,不穩定的公司我們不要急於否定,可以算算它的市現率,說不定你們會找到下一個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