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投資賺錢一定要正確完成兩個步驟:
第一:買入。
第二:賣出。
我們前面已經跟大家共同探討了如何買入,包括什麼時點買以及怎麼買,這一章我們就來討論下應該在什麼時間賣以及如何賣。
如何賣是個令人頭大的問題,上雪有個小姐妹,剛工作的那幾年努力奮鬥,一有閒錢就去投資,各種買買買,她有個非常可貴的優點,就是她的風險承受能力驚人的強,能夠忍受劇烈的波動,市場回撤個50%她眼皮都眨一下繼續持有。
如果要問這個小姐妹對於幾個明星公司的持股成本,那都低到了考古學的價格,所以她毫無疑問賺了錢,至少賬面上她一直是盈利的,至今仍未賣出,即便是公司創始人和各路高管紛紛減持的時候,她也雷打不動。
其實一直不賣的策略如果碰到真正的好公司,拉長時間來看一定沒錯,但如果她萬一要用錢呢?比如需要結婚買房或者未來特定時間的子女教育支出呢?這都要求我們做好資金規劃。
大部分人其實都手頭的錢都有限,不是誰都跟後來的巴菲特那樣把股票當收藏品的,巴菲特一開始也要面臨買房子、裝修、生孩子以及各類教育成本的問題,所以他也必須學會賣出投資標的換取現金。
那麼究竟什麼時間點必須賣出?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第一、估值進入高估區。
當我們所購買的公司股價進入高估區間,我們就算沒有立刻賣出,也要警惕了,要判斷這種高估的原因是什麼,是貨幣超發還是投資者情緒高漲?是大家過於樂觀還是公司又給大家畫餅了?
如果是大盤指數,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指數的點位都在哪個區間,各類APP上都有歷史估值百分位,如果歷史上的點位只有5%高於目前的點位,那麼目前的點位肯定是高估了,這個時候我們最好考慮分批減倉賣出。
如果是個股,我們得看市場情緒,市場情緒如何體現?
很簡單,看成交量。
如果股價在高位震盪,成交量越來越小,說明該買的不該買的人都已經買進去了,這個時候我們如果不賣,還等待誰來接盤呢?
其實最正確的做法應該不是等成交量徹底萎靡的時候退出,因為說不定哪天就來個急跌根本跑不掉了,最好是在成交量由盛轉衰的時候就出來,不要貪戀最後那點漲幅,越往上風險越大,但是收益空間卻不斷在縮小,沒有價效比。
第二、發現了更好的機會。
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A,它目前股價是60元/股,合理估值是100元/股,假設我們的成本是60元/股,然後價格一直一直漲,漲到了95元/股,但我們發現市場價達到95元/股後又回落了,一直在93元至95元之間來回震盪,就是上不去了,我們繼續持有,往後也就只有每股5至7元的確定性收益,即往後的漲幅在7.52%至5.26%這個區間。
若我們此時發現了另一隻股票B,其合理估值也是100元/股,但目前股價已經跌到了70元/股,從70元/股漲到100元/股,漲幅為42.86%,這時我們若沒有剩餘資金,我們可以考慮賣出股票A而選擇盈利空間更大,安全墊更厚的股票B。
對於什麼是更好的投資機會,上雪給大家一個衡量標準:
當資產B的投資回報率是資產A的一倍以上,就可以考慮賣出資產A而持有資產B,即持有資產A後續只能賺5元,但持有資產B可以賺10元,那麼我們就可以換倉。
這個條件其實是比較苛刻的,因為真實的投資市場不是教科書案例,我們一般建完倉後不到高估區不輕易退出,因為每一個選擇都是我們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說不定賺資產A的最後那5元很容易,賺資產B的5元需要等很久呢?
所以如果不是資產B足夠好,我們一般不輕易換倉。
但如果更好的機會出來了,大家經過獨立思考也判定贏面非常大,我們也應該敢於換倉,不要貪戀資產A的最後那點漲幅。
投資其實跟人生一樣,每一次行動都是取捨,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第三、達到目標收益。
達到目標收益的情況有很多,比如我們定投寬基指數,一般20%的收益就止盈退出;比如我們購買個股,預計它從現在點位回到合理區間收益率是30%,那達到了這個收益率我們就退出,賺確定性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