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雪的判斷正好相反,不是利空,而是利好,大大的利好。
明著不讓他們抱團,不代表他們不能暗地挖牆腳。
往後買不了公司了,不怕,可以直接挖團隊,事實上挖團隊的成本比直接買公司便宜多了,這對於創新企業其實更不友好,以前大家創業除了TO B和TO C還可以TO A&T,現在A&T想買你政策也不讓了,所以就不好意思了兄弟,只能挖你的人然後A&T自己幹了。
在過去的數千起網際網路併購交易中,大部分的收購行為對股東而言並不是什麼好訊息,購買方為了維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向收購標的支付了過於昂貴的溢價。
很多公司根本不值這個價,如果往後這種溢價收購行為減少了,對於頭部公司的利潤自然是有利的,不然給的商譽太高,未來就會有很大的商譽減值風險。
當然,這只是上雪個人的判斷,不一定對,我只是要表達我確實每天都看新聞且對於這些新聞做出了一些個人的獨立思考而已。
如果我沒有這個習慣,可能我每天看我的讀者群討論內容就跟看天書一樣。
上雪之所以那麼坦誠地把我的習慣公開,是要告訴大家嚴於律己的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可以讓你們離你們的目標越來越近。
自律的人做投資雖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那些已經取得了長久成功的專業投資者一定都很自律。
可以說自律是成為一個出色投資人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既然是必要條件,我們就一定要想辦法做到,現在做不到,那我們就慢慢培養。
因為只有自律,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做“等待最佳的擊球機會”,我們才知道什麼叫“不是絕對好球不要揮棒”。
對此,巴菲特的觀點是這樣的。
大多數時候投資者擊打了壞球,所以才表現不佳。或許,投資者並不是無法分辨什麼是“好球”——好公司。事實上,投資者的困難,在於他們總是忍不住要揮棒。
軍工漲了,我是不是要追?
新能源都翻倍了,我現在還不買是不是就傻了?
光伏不錯,要不來點?
煤炭漲瘋了,我心好癢!
快過年了,是不是要加倉白酒?
醫藥跌得差不多了吧?
……
市場上總是有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球向你們砸過來,你們看到別人都在拼命揮棒,有些人擊中了,是全壘打,有些人沒擊中,還不小心閃到了腰,不管別人是好是壞,你們都很眼饞,你們眼饞的不是別人賺錢或者虧錢,你們眼饞的只不過是別人可以不停揮棒而已。
自律。
上雪重複一遍:自律。
問問自己,人家買的東西,我們能看懂多少?
其實克服想要不停揮棒的邪念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還記得《雪視角》前面給大家分析的《滾雪球:巴菲特的財富人生》麼?
巴菲特向學生推薦的方法是:假設投資者持有一張“終生決策卡”,上面最多隻能打20個孔。終其一生,你只能做20個投資決策。你每揮一次棒,就打一次卡,你的生命中就少了一次投資機會,這會迫使你只看那些最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