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雪視角> 第62章 不要預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章 不要預測 (1 / 2)

本章重點探討下投資與投機,以及作為投資者,我們經常忍不住去做的事情:預測。

凱恩斯說,“投資是一種基於某種資產整個存續期對該資產的收益進行預期的活動……投機是一種預期市場心理的活動”。

格雷厄姆說:“投資是基於透徹的分析、保證本金安全以及滿意的回報的行為。所有未能符合這些要求的行為均為投機。”

巴菲特說:“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你看的是資產——按我們的說法就是企業的狀況。如果你是一個投機者,你主要預測的是股價會如何,而不是企業本身。”

雖然截至目前沒有哪個純投機者透過投機行為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但投機這種交易方式千百年來能存續至今,肯定是有它的獨到之處,只不過這套科學可能要求我們更加精準地捕捉大眾心理,或者將演算法完善到一定程度。

《雪視角》之前提過,從股市裡我們賺來的錢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股息紅利;

第二層:公司本身的增長;

第三層:市場情緒

第一層收益任何人買入股票並持有到分紅日都能獲得,在此不做深入探討。

第二層收益更多的是“投資者”所追求的。

第三層收益更多的是“投機者”所追求的。

不過大家如果把書讀多一點,實踐期再長一點,就會發現沒必要將這二者做嚴格的分類。

就上雪個人而言,在一次完整的投資週期中,我往往先是投資者,然後會變成投機者,三層的錢我儘可能都賺。

當股價高估的時候我沒有立刻清倉,而是分批止盈,到了止盈線我往往會先看看市場情緒,如果我認為股價依託於情緒往上的機率依舊很大,我會選擇延後退出市場。

這裡的判斷其實也牽扯到勝率問題,提前退出,一定不會錯,但延後退出,也未必一定就會錯,只要我們某次投資已經達到了預期收益,只要我們判斷未來往上機率依舊很大,我們就應當採用與市場共舞,邊打邊退的止盈方式。

在右側的情緒驅動階段,其實就跟公司本身的價值沒太大關係了,因為往往這個時候一個東西它本身值多少錢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市場上瘋狂的投資者此時覺得它值多少錢。

比如我投資某個板塊給自己設定的收益率是15%,那麼大盤超過15%的時候,我退出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繼續等待,如果市場情緒依舊高漲,成交量巨大,每一週都在創新高,那麼我很可能每漲5%就退出三分之一,單隻股票的話這個比例當然會放大一些,可能是每漲8%退出三分之一,總之視市場情緒而定。

我其實建議大家把股市想象成戰場,進場的時候我們肯定是先冒一個頭,看看有沒有敵情,準備好充足的彈藥,然後小心試探敵人的位置,慢慢前進;撤退的時候也肯定是密切關注敵人的動向,邊打邊退,你以為敵人死光了,萬一就是有沒死的不知道從哪兒反手給你來一槍呢?

真上了戰場,其實大多數人都會很小心,但去股市裡拼殺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大膽得很,以為很安全,一上來就衝進敵營裡,把自己的子彈花花全打光,最後發現敵人源源不斷,多如牛毛,於是只能嚇得尿褲子外加任人宰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