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併與收購
在一級市場,風險代表著損失的可能性;但到了二級市場,風險更多的是指波動性。
尤其是對於剛進入股市的小白投資者來說,巨大的波動性往往讓他們拿不住,價格稍微劇烈震盪兩下就可以輕鬆將他們震出局。
巴菲特認為,股價的波動性和業務的波動性有本質區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股價的波動性極大,但巴菲特他們看到很多公司業績的波動性並不大。
我們的A股有時候也是如此,大盤劇烈波動但是其實上市公司業績並沒有投資者想象中的那麼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股價大跌,我們入場就往往沒什麼風險,大家不要被大起大落的走勢圖迷了眼,還是得沉下心來研究公司的生意究竟在未來會發展得如何。
如果我們判斷公司的業務未來發展具備永續性並且淨利潤還能夠有不錯的增長,哪怕這種增長沒有原來那麼快,只要價格足夠低估,現在市場足夠悲觀,就是我們應該堅定入場的時候,因為我們只有在別人都不敢買的時候買入,才能賺到“預期差”。
別人都預期某公司未來不好,但是我們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家公司未來明明挺好,這就是預期差。
所以很顯然,想要在資本市場上賺錢,而且是持續性賺錢,不靠運氣,我們必須比市場上的大部分人都聰明才行。
投資市場永遠是人與人組成的市場,所以大家學投資學到後面就會發現,我們除了要鞏固經濟學基礎知識,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資思維體系,我們還要學好心理學,如果對心理學沒興趣學學哲學也很有幫助。
之前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大學裡能在股市中賺錢的都不是商學院的老師,而是心理學教授或者哲學系的教授,這兩個學科其實很有利於我們分析對手的想法,幫助我們從別人的口袋裡拿錢。
但其實在上雪看來,賺錢就是一項技能,在實體經濟中我們可能只需要會其中某一項學科就能賺到工資,但在資本市場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如果真的那麼簡單,應該大多數人一入市就能賺到錢才對,而不是已經輪迴了幾百年的七虧二平一賺。
芒格有句話說的很好,“這個世界就是多種學科的綜合體,僅僅用經濟學術語解釋這些事情而絲毫不考慮心理學因素,明智嗎?你必須藉助所有學科的工具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想要在股市中持續賺錢,我們商學院的那些基礎知識一樣不能少學,但我們在研究公司估值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軍事學、心理學、哲學以及歷史學……
阿拉伯數字確實與股市緊密相關,但學好數學不見得就比我們從小到大去玩橋牌重要多少。
在股市裡,我們賺的錢分成三層。
第一層:公司每年派發的股息紅利(如果公司願意派息的話);
第二層:公司本身盈利增長的錢;
第三層:市場情緒的錢。
如果我們得研究除了商學院以外的其他學科,我們賺的其實已經是第三層:市場情緒的錢了。
賺市場情緒的錢,就得從其他投資者口袋裡拿錢,這與公司本身的業績增長已經沒啥關係了。
上雪的觀點是,第一層股息和第二層公司成長的錢我們必須賺,第三層的錢我們儘可能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