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雪視角> 第41章 套娃上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章 套娃上癮 (2 / 2)

這個玩法其實很多人都在用,上雪跟大家解釋一下。

就是如果我們買一家公司A,發現是個坑,A根本賺不了什麼錢,我們如果直接把A往外賣,肯定沒人要,這時候怎麼辦?

我們得想辦法讓A越來越能賺錢才行。

因為只有A越來越能賺錢,它才會越來越值錢。

我們可以去市場上找那些業務仍然在賺錢的公司,買過來讓A控股,等於就是把其他公司的業務往A裡面裝,只要這些新裝進來的業務是賺錢的,那麼A就會賺錢。

1971年巴菲特繼續收購出版業,他先買了紐約客的股票,然後又買了華盛頓郵報,再接著是波士頓環球郵報,然後毫不猶豫地又把這個業務裝到了伯克希爾的肚子裡。

這種俄羅斯套娃的遊戲巴菲特越玩越high,套得越多,伯克希爾自然就越來越不像一家紡織廠,因為它的主要利潤已經不來源於紡織業務了。

在巴菲特套進去的眾多娃之中,最賺錢的依舊還是那家國民賠償保險公司,所以如果我們單從利潤表反應出來的佔比來看,伯克希爾更像是一家保險公司。

巴菲特當時名下還有一家跟伯克希爾差不多的“爛泥公司”——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嚐到保險公司帶來的巨大好處,所以故技重施,他又用伯克希爾的錢建立了一家保險公司,即內布拉斯加再保險公司,巴菲特將之裝進了自己持有的另一家多元零售的殼公司裡。

如此一來,巴菲特名下所持有的兩家原來不太賺錢的公司就都有保險業務了,有了保險業務也就意味著有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巴菲特套娃上癮後自然不會去管已經日薄西山的紡織業務,伯克希爾的紡織廠廠長跟巴菲特說裝置要換了,巴菲特也不予理睬,讓它自生自滅。

終於,1985年,伯克希爾紡織廠連紗也無法生產,巴菲特變賣了老裝置,辭退了400多老工人,關閉了這家拖了他幾十年後退的紡織業務,而將伯克希爾變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保險公司。

我們《雪視角》簡單總結巴菲特的這段填坑經歷只用了幾行字,上雪碼字的時間也就半小時,但人家老巴同志可是足足花了快30年才把伯克希爾這個大坑給填上。

俄羅斯套娃不是我們想套就可以套的。

想要套娃,我們專業知識得過硬,具有敏銳的市場捕捉能力,知道市面上哪些娃是好娃,哪些娃就是另一個坑絕對不能買;此外人家股東還得有賣娃得意願,有意願了價格還得合適,價格合適了我們還得有足夠的錢支付,總之套娃說的容易,實操不易,大家且套且珍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