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小時候有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霍華德帶他去見了高盛集團的總裁,華爾街傳奇人物西德尼溫伯格,這個人當時對巴菲特很友善,估計肯定是給巴菲特留下了好印象,所以2008年金融危機巴菲特才會闊氣出手救了高盛集團,不然當時那麼多瀕臨破產險境的大投行巴菲特不救,怎麼唯獨救高盛?
其實巴菲特投資的股票都跟他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比如巴菲特非常愛喝可口可樂,所以他可以拿著可口可樂十幾年都不賣;巴菲特還曾經重倉持有華盛頓郵報,因為他從小給家家戶戶送報紙,一送就是很多年,送的正巧就是《華盛頓郵報》。
巴菲特買公司總是買那些他能看得懂的公司,很多公司的產品還是他每天都在用的。
當網際網路還沒盛行的時候,報紙是非常重要的資訊媒介,巴菲特天天看報紙,所以買進報紙的股票對他來說他安心,睡得著覺,因為他知道就算華盛頓郵報的股價跌了,但報紙還是天天在送,該訂閱的人還是每年都在訂閱,賣報紙的生意還是那個生意,並不會因為市場價格波動而有什麼大的變化。
上雪之前在國內一家大型證券公司的投資銀行部工作,我們公司的股價短期漲跌跟我做的專案沒有什麼必然關係,價格跌了,我每天該做的活兒還是那些,每年部門能做出的專案也基本都在預期之內,老客戶也比較固定。
從這個層面看,公司股價的短期波動與公司業務關係真的不大,那些今天買進股票就開始為明天,下週,下一個月的股價走勢擔心受怕的孩子真的不適合搞投資,或者說這些人搞投資賠錢機率很大,因為他們之所以擔驚受怕,就說明還是沒有做到“價值發現”和“耐心”。
喜歡玩短線的應該把技術分析好好學學,《雪視角》往後會講到,技術分析這個分支學科之所以到現在還沒被淘汰,就因為它裡頭的門道對於預測市場情緒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
懂技術分析的人,其實比不懂得人更瞭解市場情緒,只不過這門學科裡的論點不能回回都讓我們賺到錢,因為市場情緒太難預測了,如果你去看那些技術分析的書,書裡面的例子往回看都是對的,往前看就不一定了。
技術分析我們可以作為一種輔助裝備,且這種輔助裝備僅限於預測市場情緒,大方向還是要看基本面和公司的內在價值。
我們說回巴菲特。
巴菲特的例子告訴我們,我們要買自己熟悉的公司,看得懂的公司,最好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每天都在用。
比如購物用的平臺,跟朋友聊天用的軟體,點外賣第一個想到的公司,家裡日常炒菜的調料,去便利店經常買的水,請客吃飯看人家拿出的酒……
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危機來了是最能扛揍的,當這些公司的價格跌下來的時候,當市場對它們的業績或者面臨的政策性風險過於悲觀的時候,價格非常低估的時候,就是我們投資人出來幹活撿便宜貨的時候。
買這些公司我們放心,睡得著覺。
很多大爺大媽天天用的都是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但他們不買,反而去追那些他們看不懂的熱點,什麼光伏、煤炭、化工、有色、軍工……他們討論起來頭頭是道,但你真問他們目前國家能源結構分佈如何,儲能技術發展情況如何,煤炭囤積居奇的程度如何,導彈在一場戰爭中的使用比重如何,他們多半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
就像巴菲特說的,跟人們推銷一樣他們看不懂的東西往往比推銷一樣人們看得懂的東西容易得多。
這些人追熱點就算賺了錢那也是運氣,我們不需要眼紅,因為他們這次靠運氣賺的錢往後一定回憑實力賠回去,甚至會因為他們的貪心而加倍賠回去。
所以大家記住,想賺錢,就賺看得懂的錢,老是去賺看不懂的錢是病,得治。
巴菲特曾經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想賺自己看不懂的錢。
他向他的姐姐募資,兩個小孩一共花了114美元買了城市服務公司的3股優先股。
當時他的買入理由就是,他父親覺得很好。一直在推薦別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