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接上回分析
5、1萬元的虧損所帶來的心理痛苦,是1萬元的盈利所帶來的喜悅的兩倍。投資者一旦有了這個心理根源,就會開始厭惡虧損,看到賬戶裡的股票是虧損狀態會異常難受,反倒是在“割肉”賣掉後覺得輕鬆了,轉頭就“選擇性遺忘”了。為了躲避虧損,投資者想出了一個辦法,美其名曰“止損”,其實是虧損後賣出。反覆“止損”的結果卻是產生了更大的虧損。
只要我們是人類,是生物,一開始都會厭惡虧損。
我們剛進入市場的時候,看到賬戶上虧損了,第一時間想的就是逃跑,這是已經被寫進生物基因裡的自我保護功能,就跟小白兔看到大灰狼的反應一樣,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得以從兩百多萬年前繁衍至今,並且生生不息。
人類固有的基因表達出來後,就會影響我們的神經元,進而影響我們做出的每一次決策。
如果這種厭惡虧損的基因序列在一個人身上表達到極致,體現出來就是這個人看上去有被害妄想症,不僅一點損失都不能接受,還覺得別人給你推薦的投資機會全是“總有刁民要害朕”。
這樣的人如果不培訓自己的投資能力,那麼適合他們的生存方式就是老實賺工資,或者購買國債,畢竟國家主權信用還是要相信的,如果國家主權信用都沒了,那你手裡存的那點錢基本也就跟廢紙沒有區別了,藏在內衣裡也於事無補。
這類極度厭惡風險的人應該連銀行理財都不要去買,因為以前的銀行理財還能保本保息,銀行拿著他們的錢去投資,虧了還會用自己其他業務的利潤給他們把這個坑填了,但現在政策規定全部不讓填,所以虧了只能自認倒黴。
其實只要稍微學一點理財知識,就知道把錢存銀行是非常傻的行為,還不如購買銀行股票,畢竟購買銀行的股票是有股息可以拿的,而且這個股息現在已經遠高於活期存款利率了。
股息是什麼?
股息(Dividend),即股票的利息,是指股份公司從提取了公積金、公益金的稅後利潤中按照股息率派發給股東的收益。
說白了就是銀行按你每年持有的股票給你發的利息。
現在很多銀行的股息率都達到了5%以上,但是活期存款利率呢?
如果從平均的角度來看,目前活期存款三個月平均利率大概在1.45%,6個月平均利率大概是1.71%,一年期平均利率大概是2%,兩年期平均利率大概是2.7%,三年期平均利率大概是3.41%,5年期平均利率大概是3.18%。
我們橫看豎看上看下看,無論怎麼看,事實都告訴我們把錢存在銀行吃活期利息還不如把錢拿出來買銀行的股票,每年拿銀行給的股息。
比如一家銀行A,現在的股息率達到了6.67%,等於你買它100元的股票它今年給你的收益是6.67元。
我們再看看銀行A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上雪一查,是2%,與6.67%相差了4.67%,也就是如果現在我們有10萬元存款,我們買股票拿股息比我直接存銀行一年理財收益可以多出4670元。
4670元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都夠一個月生活費了,相當於一年裡有一個月家裡的伙食銀行全給我們包了,這難道不香麼?
銀行的股息就算有波動,長年的平均值也都高於同期活期存款利息,多出來的錢基本就是銀行白送給我們的,稍微懂點這方面知識的人都能把這錢要到手。
還是那句話,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對於極度厭惡風險的人來說,他們看什麼都是風險,他們厭惡風險的同時認知還很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