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接上回分析。
3、判斷一家公司是否良性經營的重要參考指標:淨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經營性現金流、速度比率和流動比率。
很多人一看到這些財務指標頭都大,尤其是那些沒學過財務的朋友。
如果上雪首先跟大家這麼介紹:
淨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簡稱ROE),又稱股東權益報酬率/淨值報酬率/權益報酬率/權益利潤率/淨資產利潤率,是淨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估計很多小夥伴直接跳讀或者乾脆把這本書關上了。
寫書這些年,上雪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懂財務的人你就一堆公式教了他老半天,到頭來他還是糊里糊塗,雲裡霧裡,懵懵懂懂;而本身就是財會專業畢業的讀者也壓根不需要看這一塊內容,三大財務報表的所有常規科目他們背都應該背得出來,不然真是侮辱了他們手裡的那張高等學位畢業證。
擋住我們學會如何投資的其實根本不是這些紛繁複雜的財務指標,否則世界上排名前100的投資家應該都是會計專業或者是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才對,但事實證明並不是,這些優秀的投資家來自各行各業,有些甚至完全沒學過財務。
所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上百個會計科目和財務指標我們抓準最核心的幾個,認識它們,記住它們,並且知道如何使用它們,基本已經足夠了。
第一個指標:淨資產收益率(ROE)。
為什麼把ROE放在第一個說,因為這個指標與我們投資者有最直接的關係。
我們不需要去背公式,我們開啟一家公司的股票財務指標圖,首先就找三個字母:ROE,基本上所有的股票軟體都有這個顯示主要指標的功能,ROE往往就在第一頁。
ROE衡量的是我們每給公司投資1塊錢,它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回報。
如果一家公司年化ROE是20%,那就意味著我們每給這家公司投資1塊錢,1年後它能給我們增值到1.2元,多賺的2毛錢就是我們的投資收益,2毛錢當然沒什麼意思,因為啥都買不了,但如果我們的本金是10萬,投資收益就是2萬,2萬可以吃好幾百碗上雪最愛的螺螄粉,想想還不錯!
巴菲特說:“如果你長期投資,不考慮市場價格波動的話,只賺企業自身增長的錢,那麼你長期下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就等同於淨資產收益率ROE。”
很多財經類書籍都引用了這句話,但又沒告訴我們多久才算長期。
如果按照會計學,1個會計年度以上就算長期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債券投資慣例,五年以上的肯定算長期,這就是為什麼長期國債一般都是五年或者十年;
但是如果我們投資的是指數基金或者股市,真正的長期一般在十年左右,因為在發達國家成熟有效的資本市場,往往十年是一個牛熊轉換的週期。
所以巴菲特說的這個長期究竟多長?
為了探尋這一點,上雪特意找了幾家存續時間足夠長的公司算了一下。
比如雙匯發展1998年12月10日上市當天的價格是0.53元/股,22年後的2020年12月10日價格為44.58元/股(股價為前復權價格,剔除了企業送股配股等操作的股本變動),雙匯發展20年間翻了84.11倍,平均年化增長率為22.32%,而雙匯發展這22年的平均ROE是26.75%,二者相差4.43%,比較接近。
比如格力電器1996年11月18日上市當天的價格是0.25元/股,24年後的2020年11月18日價格是62.52元/股(股價為前復權價格,剔除了企業送股配股等操作的股本變動),格力電器24年間翻了250.08倍,平均年化增長率為25.86%,這24年的平均ROE是27.06%,兩者相差1.2%。
又比如貴州茅臺2001年8月27日上市當天的價格是4.9元/股,20年後的2021年8月27日價格為1568.67元/股(股價為前復權價格,剔除了企業送股配股等操作的股本變動),貴州茅臺20年間翻了320.14倍,平均年化增長率為33.43%,而貴州茅臺這20年的平均ROE是32.54%,二者相差0.89%,不足1%。
上雪不甘心,又翻了一些存續期間十年至二十年之間的公司,各行各業都算了一遍,發現越是成熟穩定的行業,比如生活消費品行業ROE和股價年均漲幅差距就越是小,而且公司存續年限越長,差距往往越小。
總結來看,巴菲特的論點大體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只賺企業自身增長的錢,不考慮市場價格波動,長期下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就等同於淨資產收益率R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