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姜聞認為自己是天才!
不但如此,而且他還認為自己非常有成為電影大師的可能。
真正的大師,一輩子只拍攝三五部影片,就足夠後人頂禮膜拜幾百年,姜聞打算自己就做這種電影大師。
至於孫浩,也只不過是一個匠人型的導演,只是規規矩矩地把電影拍熱鬧拍好看,把有趣的想法變成活動的影像而已。
因為孫浩電影拍的太多,根本行不成自己的風格和語言,別人一看到電影就知道這是孫浩拍的,不會想到詹姆斯.卡梅隆,也不會想到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可現在,當姜聞坐在法國南部小城戛納市中心的電影院中,第七遍觀看電影《寄生蟲》時,才發現是自己錯了。
孫浩是有自己獨特風格的!
只不過是他的風格像極了北宋著名畫家范寬,總是把屬於自己的標識隱藏到極深,如果不拿放大鏡來瞧,還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
至於孫浩的風格,其實就在於懸念的設定,像是在《寄生蟲》這部電影中,只要是孫浩執導的部分,起拍的鏡頭總是固定式的,要不是對著演員的一張臉拍攝,要不就是對著某個固定物體拍攝…
時間也不長,鏡頭只停頓半秒,然後就轉移至他處,可就是這半秒鐘,就會立刻讓觀眾產生暇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姜聞…”
“嗯?”
“想什麼呢?看著你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從電影院裡出來,同樣身在戛納的張逸謀,樂呵呵的走在姜聞身邊。
受到電影節的官方邀請,兩人四月初就來到了戛納,他們是來擔任評委的,第五十六屆戛納電影節會在半個月之後開幕。
當然,這兩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為了能有資格參加六月份舉行的柏林電影節,張逸謀決定,把在國內始終都拿不到上映許可的《入殮師》,放在這裡舉行點映。
而姜聞則是看上了九月份的威尼斯電影節,自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大放異彩後,姜聞就一直認為威尼斯電影節才是自己的福地。
“導演…”
“嗯?”
“再看一遍《寄生蟲》,我突然感覺沮喪,或許這個世上真的有天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