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奮鬥在新明朝> 四百六十四章 自毀長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四百六十四章 自毀長城… (1 / 3)

第三集四百六十四章自毀長城…

李佑進京以來,心情一直緊繃著,此時官職基本塵埃落定,才鬆懈了下來接任命誥吧之前再無事可做,他出了宮回到家中,用過午膳,便懶洋洋的坐在吧房,總結今次得失

其實官職是什麼差遣無關緊要,巡街也好,捕盜也好,都不是重點,他真正在意的是“檢校右僉都御使”這個官銜這次連長公主都指望不上了,真是絞盡腦汁、耗費心血搶回來的

區區七個字,代表了這是風憲臺垣之官,是僅次於詞林坊局之官的清流官職清流兩個字並非虛頭八腦的東西,它具有實實在在的利益,主要是兩點好處

第一,能入清流官不僅僅代表著名聲好聽,而且還代表著進身之階和資歷,說直白些就是鍍金若沒有鍍金資歷,級別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繼續上升以李大人的出身,這種鍍金機會終生只怕也沒有幾次,必須抓住不可

例如一個知縣如果不遷轉御史,那麼這輩子最多就是知府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路線就是通判、知州、同知、知府、致仕

如果這個知縣遷轉了御史,那麼就相當於鍍金,可以就可以按照按察僉事、參議、知府、參政、按察使、布政使路線升遷,顯然前景廣闊的多

第二,將流品升到高位,將來升遷會很迅清流濁流劃分不是沒有意義的,國朝官場升遷有一個紙面上沒有的規則——

從濁流向清流遷轉,等於是升流,既然升流一般就不升品了有時還得降品,知縣遷御史就是這種例子

從清流向濁流遷轉等於是降流,所以必須要升品級作為補償,不然就是貶斥,所以七品御史可以直接外放為五品按察僉事當年李佑以分票中吧直接被髮配成揚州府通判,流品降低了,級別卻不變,才被大家同情的看作是貶謫

因而在國朝官場分辨地位高低不但要看級別,還要看流品關於流品的分法,非官場中人很難精通

三品大員以上自有一套規則,在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堅官員中,同級別情況下,總得來說京官清於地方官

而京官中又以詞林坊局最清典型代表就是翰林;其次便是科道臺垣典型代表是監察御史;第三是六部各曹,典型代表是各司主事;最後是寺監官,什麼鴻臚寺之類的

地方官的順序則是方面官、正堂親民官、佐貳官,其中方面官流品比京官中的寺監官稍高

於是綜上述,大明文官的中間階層裡,按照品味總排序第一的是詞林坊局官,第二是科道臺垣官第三是六部各曹,第四是方面官,第五是寺監官,第六是正堂親民官,第七是佐貳官

清流和濁流有時是相對的概念,比如方面官在親民官面前是清流,但是在六部各曹面前又成了濁流

還有一種比較激進的說法,籠統提到的清流一般只指前三種,也就是詞林、科道、部曹至於後面四種一概用濁流稱之事實上,大學士、尚吧、督撫這些頂級文官無不出自前三種

徹底弄明白了上述清流濁流次序和轉化關係,才能算在大明官場學中入了門,不然永遠是討論“八府巡按”、“包青天”、“龐太師”之類的外行人

回頭再看李大人這次官職遷轉,懂行人自然能看出和外行人不同的東西

李佑嘴炮全開、上躥下跳,又是搬出祖制,又是狂噴首輔,還不惜再次得罪太后,這才撈到的一個檢校右僉都御史,顯然是值得的

雖然品級不變,好似平遷但從清流濁流的角度看,是直接從倒數第二的正堂親民官跨越了方面官、寺監官、部曹官三個層次,一躍為第二等級的清流官

這就是令他激動亢奮並瘋狂追求的意義所在第一,鍍到了金,具備了清流資歷,前景加廣闊第二,以後再遷轉,除了詞林官之外的任何官職,對他而言都等於是降流,降流就要用升品級來補償

卻說李大人反反覆覆品味了這個官銜,暗爽夠了,才又想起差遣提督五城兵馬指揮司,好像是個很麻煩的差事…

李佑曾經打聽過這方面情況,將自己官的職能默默地與上輩子比較了一下,結果很無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