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奮鬥在新明朝> 三百八十七章 修先賢祠的玄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百八十七章 修先賢祠的玄機 (2 / 3)

客觀的說,李大人和鎮守中官從表面看起來確實很像。都是倚仗高層勢力強行楔入地方,都是地方各級官吏完全奈何不得,都是獨攬奉迎天子的權利和義務,就連以苛捐雜稅勒逼富戶、搜刮民財的舉動都很雷同。

但本質的區別在於,李大人畢竟是文官,政治需求與皇帝家奴太監們不同。為了刷出政績和名聲,又將勒索來的財富轉移給了地方中下層百姓和讀書人,博出一個青天名號。

可李大人又是一個特殊的文官。他的出身註定了他不可能像進士同僚們一樣四平八穩、按部就班,只能另闢蹊徑。經過深刻的觀察歸納可以發現,李大人從京師到地方,做官風格極其太監化。

在京師內閣時,他充當了半個司禮監秉筆太監角色,到了地方,又形同鎮守太監,這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卻說訊息傳到揚州城,這兩日街頭巷尾酒樓茶肆又熱鬧了一番。流傳最多的論調是:“誰說要廢黜李大人的?當今明君在位,賢臣當道,李大人這樣的青天,朝廷是看在眼裡的!”

老城區衙前街響起了驚天動地的爆竹聲,在四方士民的祝賀聲中,“江都縣縣署”牌匾被取了下來,換上了新制的“揚州府同知分署”。

在百姓口中,揚州便有了兩個府尊,羅參政被稱為大太守,專管江都縣的李同知被稱為小太守。只不過同知分署在百姓口語中仍舊習慣性的被稱作縣衙。

新署新氣象,雖然李佑不好意思將原縣衙大肆翻修一番,但楹聯匾額什麼的都是可以換一換的。

李同知大筆一揮,將大堂楹聯換成了“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至於後面二堂,換成了“流水聲中視公事,寒山影裡見人家。”

“委實妙哉!”師爺們對此讚道。

說白了楹聯都是給別人看的。大堂是審案和公開視事的地方,楹聯要親民一些;而後衙二堂是私人辦公和會客地方,堪稱往來無白丁,所以楹聯要自詡風雅,彰示品位。所以說做官容易,但想做好不容易,無數微小的細節都要面面俱到。

換了楹聯,李佑將四個師爺召齊了,又把縣丞和主簿叫過來,在後衙花廳內聚集議事。會議的主題是“打造和諧新揚州,迎接聖天子南巡”。

“欽差說了,如果銀錢無礙,預計明年三月聖上大婚,四月南巡祭祖。”李太守開門見山道:“我揚州乃是沿途重地,所以明年四月之前,一切公務都要圍繞南巡。本官有些想法,要與你們議一議。”

這幾個人早都熟悉了李大人做派,皆沉默不語,靜聽李大人發言。不是他們不積極,而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如果李大人真心求教時,那用語大概是“爾等有何良策”、“爾等如何看待”之類的。

一旦他表示有些想法要議一議時,那就說明他已經心有定案,要先聽他說完,而後才好補充。

李佑洋洋灑灑道:“本官以為,當務之急是四件事。首先,修建御碼頭、御道、行宮,此乃迎奉天子駐蹕所必須也。

其二,整治城牆、小秦淮河兩岸和數條大街,展現當今太平盛景,以快天子之意,宣我揚州繁華。

其三,瘦西湖、蜀崗風景要重新營建修理,以娛天子耳目,宣我揚州名勝;

其四,修葺文廟、學宮,重立諸先賢祠,以結天子之心,宣我揚州教化。”

“東主英明!”“府尊英明!”兩種拍馬聲響起。

李大人便垂詢道:“此四件事,爾等有何見教?”

郭縣丞搶先道:“城東大碼頭人物雜亂,往來擁擠,故而御碼頭應當另尋地方。下官覺得修建在城北為佳,一則北為尊位,二則聖上自北而來,三則城北景色好,水道也通順。”

不等別人說什麼,郭縣丞又繼續道:“至於行宮,可依託城北天寧寺而建,一則鄰近御碼頭;二則有地利,無論進城還是去瘦西湖,皆兩便也;三則城中人屋稠密,城南有稅關,城東是大碼頭,城西水路不佳,建行宮皆為不易,所以還是放在城北為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