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孚到達前線壽春後,淮南大將毌丘儉、文欽等要求立即進攻,司馬孚說:
“凡是進攻的,都要藉助敵人的力量,為自己建立功績,要使用計謀和策略,不能僅憑力戰。”
恰好司馬師也下令把合肥新城讓給諸葛恪進攻,司馬孚移駐合肥附近,城中守軍知道援軍就在附近,人心鞏固,並且用計拖延時間。
吳軍中流疾橫行,許多士兵染病,再加上攻打堅城不克,部隊都無心作戰,諸葛恪圍困新城數月,反而讓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一個月後,司馬孚摸清了雙方的情況,主動出擊,吳軍敗退,《三國志·諸葛恪傳》稱:
“魏知戰士罷病,乃進救兵,恪引軍而去。”
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在困於堅城之下,人員染病眾多的情況下,無力同司馬孚統帥的二十萬養精蓄銳的援軍作戰,在撤退中很多傷病人員倒斃,大批落後計程車兵被俘,這次戰役以司馬孚勝利結束。
這一戰例的特點是,誘敵犯難攻堅,挫傷敵軍的銳氣,並且在敵人精疲力竭的時候,使用新銳部隊對疲敝的敵軍進行打擊。
司馬孚能夠把握戰場的主動權,採用“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策略,儲存增強自己的力量,讓敵軍消耗力量,蝟集在只有數千人的小城下,合肥新城是滿寵特意選擇的地勢險要的地方修建,城小堅固,容易防守。
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也不能同時投入攻城,天氣炎熱,聚集在一起的部隊容易傳染疾病。
守城的張特、樂文指揮得力,戰鬥從五月打到七月,諸葛恪也沒使用司馬懿那樣晝夜不停,連續作戰的戰術,速戰速決,最終內外交困而失敗,司馬孚在援助新城戰役中的戰術在古今中外經常被使用。
“司馬八達”能夠成才,他們的父親司馬防功勞甚大,言傳身教往往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司馬防的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會這樣的休閒場所,也保持著威儀,他十分愛讀《漢書》的名臣列傳,諷詠數十萬言。
年輕時在州郡任官,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其父司馬儁是東漢潁川太守。
他對待兒子很嚴格,即使兒子弱冠成人後,也要求“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
司馬家家學淵源,正因為數代累積,再加上出了司馬懿這個絕世大才,才一舉代魏立晉。
如果要追溯司馬家真正的發家歷史,要追溯到高祖司馬鈞身上,司馬鈞字叔平,是秦末殷王司馬卬八世孫,東漢時期將領,漢安帝時任徵西將軍,軍事才能出眾,後在獄中自殺而死。
而司馬家的基因似乎極好,每一代都身材高大,從基因中就有為將的潛質,而且都很長壽。
公元108年冬天,車騎將軍鄧騭派遣徵西校尉任尚和從事中郎司馬鈞率領各郡的部隊,在平襄與羌族先零部落首領滇零率領的數萬羌軍交戰,結果漢軍大敗,八千多人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