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只有鐵軌凹凸不平地抖動,還有鋼軌的彎曲,造成鐵輪與鐵軌之間產生大量火花,還有剎車距離過長的原因。
但因為鐵軌較寬,所以整輛車轉彎並沒有出現傾斜,翻車現象。
從此之後,鐵軌在宜蘭加入到建設序列。
最先連線的是碼頭,船塢,鋼鐵廠,再到城中其他設施。
隨後宜蘭便多了一個部門——鐵道局,專門負責所有鐵路的建設工作。
開展轟轟烈烈的造鐵路運動,甚至還超前規劃了火車站這類功能設施。
漢人的想象力是極度豐富,甚至比其他種族都具有優勢,鄭軒就是這樣認為的。
一列小小的蒸汽火車誕生,下面的人就已經將火車的功能都想好了。
蒸汽火車不僅要用於運輸貨物,礦物,甚至還可以運人,在每個主要城池都修建火車站,就能最大限度保證貨物人員流動。
而且火車燒煤炭,這就意味著只要有充足的燃料,火車就能長時間執行。
一天之內遊遍整個臺灣島不成問題,這樣的效益可就巨大,如此一來,兵力一天時間內就能到達臺灣島任何地方,這是超強的兵力機動部署能力。
若是放在大陸那?若是將鐵路修建到京城。
兵力幾乎可以在七八日時間內殺入京城,而同一時期的大清兵力投送,相鄰兩個省兵力轉移都需要花半個月的時間。
鄭軒只能感嘆他們奇思妙想。
幾乎看到了火車的無窮妙用。
但鄭軒不會止步於此,因為蒸汽機的大規模推廣,許多新式交通工具也迎來大發展。
特別是二十世紀初,1906年“哨兵牌”蒸汽卡車的誕生,標誌著蒸汽機車迎來巔峰時刻,大量的蒸汽機車在這樣的架構下。
演化出混泥土攪拌車,蒸汽消防車,蒸汽公交車,蒸汽機牽引車,蒸汽坦克。
幾乎是大英帝國在蒸汽機上最後的倔強,隨後在二十世紀初中葉被美國日益成熟的內燃機所取代,引領新的動力時代。
但為蒸汽機車卡車留下濃重一抹的便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研發的蒸汽機卡車NAMI-012。
這輛車在西伯利亞大放異彩。
二戰期間,蘇聯石油匱乏,不得不在蒸汽機方面下手。
這款蒸汽卡車可是被廣泛應用在西伯利亞伐木業中,整輛車重達十二噸,滿載貨物六噸,速度可以保持在40KM/h,並且能夠在西伯利亞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燃燒就可以讓車執行。
比其他燃油車更加耐低溫。
無疑是當時蘇聯最重要的後勤運輸裝備。
所以,鄭軒將鐵道局劃分到運輸部內,而且旗下還有一個蒸汽運輸局,專門負責研製蒸汽卡車。
準備在後勤上發力,讓光復軍擺脫人力馬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