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軒愣在原地,老實說道:“唔……其實以你的悟性與能力,無需我的幫助也能成為一個頂尖學者,我最多也只是給你一點提示而已。”
如今他的知識儲備,也就只有前世的物理化學知識,或是其他工科類知識。
鄭軒認為用不了多久這天才少女,就能學會,到時候自己可是教無可教。
“不,大人,您雖說文采不如德卿,可知曉天文地理,這比那隻會‘之乎者也’的老頭厲害太多。”王貞儀眼睛滿是崇拜,還有一副虔誠的樣子。
此時唐藏悠悠地開口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鄭兄,你就從了吧。”
“你這詩很有問題。”鄭軒對著唐藏吐槽一句,隨後對王貞儀道:“你可要想清楚。”
“德卿已考慮許久,父親也同意了。”
瞧著王貞儀堅定的眼神,鄭軒也不想傷她的心,於是道:“你把青黴素研究出來,我就收你為徒。”
“一言為定!”
~~
如今只要決解小學師源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至於百姓歧視女子先生,鄭軒覺著只要政策裡有大棒和甜棗,百姓就會乖乖地把孩子送來學校。
這幾日。
那些大家閨秀陸陸續續前來教書。
對於這些裹腳的女子,鄭軒也是寬容,允許她們坐著教書。
若是她們願意,鄭軒也可以派一些醫師檢查她們腳踝健康。但這些女子出來教書就已經是極限了,給人檢查腳,這比殺了她們還難受。
所以鄭軒就省下了醫師的錢。
有了先生,再下達政令,越來越多的平民將自家孩子送了過來。
鄭軒在臺南府實行的免費教育,就連紙張書本費用也都由軍部撥款,而且還設立了獎學金,學習成績好的,獎勵一兩銀子,順帶送去宜蘭進行深造。
出來以後能進入鄭軒組建的官僚系統,或是在學院內當老師。
公務員和吃國家飯對百姓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誘惑。大家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成為官員就等於有了這一層保障。
中國人性子就是如此,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養孩子讀書。所有人會說:“下一代將會變得更好。”這幾乎就是大家的希望,也是生活的動力。
不到五日時間,小學就滿人了。
一千多名七八歲的孩子,偶爾有這麼一些十一二歲的。
而年長的孩子一般都是家裡的勞動力,大人只會將最小或是勞動能力不強的推來小學。
鄭軒總感覺小學有一絲託管所的味道。
也有不少災民也偷偷地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來讀書。對此,學府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且因為這些情況,臺南府開啟了下一輪小學擴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