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鄭軒也好奇的跟著,明洪去到他的船塢,離鋼鐵廠不遠的地方。
宜蘭的海岸線三十多公里,能夠尋找到適合建造船港的選址也非常多,甚至有些地段有好幾公里的優良港灣,適合搭建船塢叢集。
船塢選擇就是在這地方,未來還能繼續擴容。
此時的船塢,可是有六座三層樓高的廠房,大量的木架正在修建。
裡面的裝置也越發規範,比如牛力滾動轉軸,畜力起升器,還有許多奇奇怪怪的裝置,鄭軒自己都不認識。
但能夠確定的一點,許多都是從荷蘭進口的,而後進行仿製。
畢竟在這世紀,荷蘭可是出了名的造船工業發達,一百年的時間裡,下水了將近一萬多艘船,戰列艦武裝船全都在製造行列裡。
荷蘭人全程如流水線般的生產,各類裝置也是當時歐洲最為先進,基本有嚴格的規範,能夠做到各類木料嚴絲合縫。
有了強大的造船工業,才奠定了荷蘭海上馬車伕的名頭。
但如今的荷蘭,已然成為各國列強瓜分的物件。
特別是造船業的船匠,英國就重金挖了大量工人,然後填充到自己本國的造船業之中,使得英國有成為海上霸主的基礎。
去年紅毛海盜販賣的奴隸,其中有一批就是荷蘭船匠,也順手打包給明洪。
明洪也是不吝嗇,匠人總是憐惜匠人,所以也讓他們進入重要崗位,待遇也比普通的船匠好上一些。
鄭軒點頭默許,畢竟厲害的人物,不管是外國還是本國,聘請的價格極為高昂,至少這一邊給的待遇不錯,他們很賣力,宜蘭造船業就能快速發展。
“一艘1000噸的海船需要多久才能下水?”鄭軒好奇的問道。
如今他看著船塢工匠錯落有致,建造起船隻,各類零部件絲絲扣入,再加之原有的造船榫卯結構,能夠做到嚴絲合縫,每個工匠分工明確,頗有一絲汽車生產線的味道。
“若是材料充裕,三月能下水。若是同時建造,至少能夠下水六艘,只要工匠充裕。”明洪自信滿滿。
這是他極為驕傲的地方,如今宜蘭的造船工業,已經遠遠甩大清九條街。
大清的造船業真的非常糟糕,能否建造六百噸的海船,已經要打一個問號。
康熙年間還能造出一千噸,乾隆年間四百噸就已經是大船,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明洪讓人把俘虜來的大清海船,拉上岸之後,臉就垮了下來:“這大清製作的船也真是糟糕透,還不如咱們一艘雙桅帆船。”
一臉嫌棄的打量著船隻,小的可憐,也舊得可憐。雖說木料是上等硬木,但也年代久遠,上面長滿了各種牡蠣貝類,還有一些早已經被腐蝕到內部。
說不定一艘船比在座的各位還要年代久遠。
此刻明洪都有退款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