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寬兩丈,不深,可以淌水過。
李自成為了鍛鍊工兵隊,讓他們就地伐木搭橋。
過河之後不遠就是高陽,商賈雲集之重鎮,有“蒲北鎖陰”之稱。
大軍一到,巡檢司的二十來個弓兵早已望風潛逃,沒遇上什麼抵抗。
“檢”字只能用一個月了。因為四月份會“改巡檢司印為簡——以犯御諱也。”
避諱制度真的很扯淡。
明正德年間,因“豬”與皇帝朱同音,被令禁養。旬日之間,遠近大豬小豬盡殺,有的則減價賤售或被埋棄。這件荒唐事持續時間不長。
《公羊傳·閔公元年》的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說好話不說壞話的“諱”。
名字“避諱”起於秦代,成於唐宋,到了明清達到鼎盛。
避諱主要是四類:避帝王、避長官、避聖賢、避長輩。
秦始皇嬴政上來就把“正月”改成了“端月”,因為當時正月的標準寫法是政月。
嫦娥原叫“恆娥”,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神仙也要改名。
唐代,六部之一的戶部原來叫民部,改成戶部;觀世音變觀音。李世民爺爺叫李虎,從此“虎”變成了“大蟲”。
其實李世民本人較寬和,只避諱“世民”兩字連用,上面那些都是他的孝子賢孫乾的。
最逗的是趙匡胤三兄弟。老大當了皇帝,老二老三要避諱改名;結果老二又當了皇帝,於是老三再改名。幾百年後,老大也被雍正皇帝胤禛改名為趙匡允。
不清楚底細的後人看古書肯定會一頭霧水,就如同蔣光頭成了空一格或者常申凱一樣滑稽可笑。
朱元璋為了所謂避諱,把“元來”改成“原來”,簡直過敏。
元代及之前歷代銅錢上有“元寶”、“重寶”字樣,老朱鑄幣也捨棄“元”、“重”字,一律用“通寶”。
為啥把“重”也捨棄了?因為老朱原名朱重八。①
說完避諱中的避帝王,再看——
避長官,“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避聖賢,丘姓被改成“邱”。②
避長輩——杜甫母親叫海棠,所以他就不寫海棠詩;他爹叫杜閒,他詩中沒有閒字。
……
高陽鎮家家戶戶閉門,街道冷清。
李自成沒有過多騷擾當地,只叫開幾家商戶高價採買了些草豆。
現在革命軍有馬匹驢騾兩千出頭,餵飽這些大牲口不容易。連平日行軍都捨不得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