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爾境內的印第安部落都開始改變了。
泰昌召集他們商議了一次之後,他們都變得相當積極了。
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因為這裡的部落酋長和部落裡面領頭的幾個青壯都有馬了,而且,他們都體驗了幾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生活。
他們好像帶點遊牧部落的基因,有了馬之後他們就想騎, 而且還是策馬奔騰那種。
問題,原始叢林裡面基本沒法騎馬,就算有的部落在原始叢林裡開出了小路,那也只是清理了一人高左右的樹木,騎馬在這種路上奔騰,分分鐘有可能被路兩邊伸出來的樹枝給撞地上。
這叢林裡面修建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大馬路已經超出這邊任何部落的能力範圍了,他們只有趕緊按大明的規劃把部落遷徙到指定的地方, 然後合力把道路修通了, 才能暢快的騎馬。
這吃了幾天好吃的,他們自然還想吃。
問題,大明根本就不可能把什麼新鮮的魚蝦送到叢林裡面來,就算大明願意送,這悶熱的叢林裡面,新鮮的魚蝦一天就臭了,而大部分部落的聚居地離諸聖港都不止一天的路程。
也就是說,他們想要天天吃好吃的,那也得按大明的規劃,趕緊把部落遷徙到指定的地方去才行。
這些人可都是部落裡面當家做主的,他們基本就跟北美印第安部落的酋長、長老和酋帥差不多。
他們積極起來了,部落裡其他人能不積極嗎?
這些人既然能當上酋長和領頭的青壯,那自然也是比較有頭腦的那種。
他們想要部落的族人們積極起來太簡單了,就描述一下他們這幾天吃到的好東西就行了。
這個甚至都不用吹牛,他們的確是吃到了很多好吃的,而且還是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吃多少吃多少。
他們只要詳細的描述一番,部落裡的族人那都是哈喇子流一地。
好吃的誰不想吃, 誰又不想天天吃飽。
問題,這叢林裡面獵物就那麼多,他們狩獵所得根本就不夠每個人都吃飽,餓肚子那是經常的事。
這種情況下,讓他們選擇,他們肯定不願意待叢林你們餓肚子啊!
於是乎,這些部落酋長和青壯回去之後,叢林裡的原始部落便開始瘋狂往外遷徙了,都不用你催,人家那都積極的很。
這其實就是個小手段而已。
泰昌當了這麼久的皇帝自然知道怎麼讓人辦事積極起來。
他也就用了一招,送馬!
如果光是給人吃好吃的,人家可能還會有疑慮,要是被騙了,搬出來就沒好吃的了怎麼辦呢?
馬一送就不一樣了。
這年頭的馬真的就相當於後世的車子,開車多方便的,你有了車卻沒法開,多難受的。
再說了,策馬奔騰的感覺那著實有點讓人著迷,別說這邊原始部落的青壯了, 就算是大明本土的年輕人, 那也會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