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從中知道:因為埃蘭遺物的因素,母星人與基姆提人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兩個文明的差距雖然有,但卻不是很大。沒有獲得埃蘭遺物的母星人,落後基姆提文明約八個世紀。之前的母星文明約處於星內文明的頂點,而基姆提文明則處於星際文明的最初點。
本來兩個相隔15個光年的文明,按照彼此的發展路線,起碼要上千年後才有交匯的可能。雙方應該是先彼此發現對方,然後遠距離的試探和溝通,在遠航技術獲得突破後,再開始單一的交流。
但是當母星人突然一個猛衝,出現在了基姆提人面前之後,所有的緩衝餘地和時間都成為了奢望。
尤其是兩者發生第一個交集的是雙方的軍隊。
透過戰爭從母星人身上獲得了遠航技術的基姆提人在知道了母星人的底細後,絕對不會給母星人完全消化埃蘭遺產的機會。
15光年雖遠,但對於星空來說,只是一個轉角的距離。母星人送上的曲速引擎讓一切都朝著基姆提人有利的方向發展。
母星在一天半後將必然獲得埃蘭人的膠囊,從那天開始基姆提人和母星人就絕無和平的可能。
全程關注,甚至後期親身參與那場戰爭,就在星空裡流亡的那幾年裡,安信透過匯總多方面的資訊,總結出星際聯邦失敗的幾大要點。
第一、星際聯邦的失敗在於後繼無力,擁有高階戰力,卻缺乏對應的補給能力。
比如埃蘭人打造的戰艦,按照埃蘭人的說明,其消耗的能源是都是暝晶能源,最次也需要是格巴合晶之類的東西。
但是人類除了從一些膠囊中獲得這些能源外,只能提供效率過低的核能,甚至是電能。
這種狀況導致人類大批高階甚至超級戰艦無法投入戰場,部分高階戰艦在初期使用過後,在缺乏對應能源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出戰場,甚至被迫封存。
在穆衛二失守的前期,大批無法開啟的埃蘭高階戰艦被人類無奈的送入了母恆星銷燬,其中甚至包括星際聯邦的戰爭圖騰——東方紅號星際戰列艦在內。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人類都找不到可以驅動東方紅號的高階能源。東方紅號從被人類獲得到被銷燬,其間一炮未發。
同樣,可以容納一億兩千萬移民加三十年物資的巨型移民飛船——美洲號的命運與東方紅號一般無二。
它停在母星月球軌道數十年未曾動彈過,直到被送入母恆星為止。
第二、星際聯邦軍隊存在消化不良的狀況,明明是極為先進的戰艦卻發揮不出百分之一的實力。
比如旗魚級星際護衛艦,這種艦艇聯邦軍隊擁有一百三十艘。按照埃蘭人的設計說明,這種艦艇主炮的的威力可以一炮毀滅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
但實際上人類對艦船的操縱還相當膚淺和母星習慣化,包括能源管道的架設理念在內,都嚴重落後於埃蘭人的原設計水準。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人類使用率和利用率最高的是槍魚級突襲艦。這種長度只有150米的入門級艦艇,其實應該是一種戰鬥艇,星際聯邦軍隊一般能發揮其20%左右的戰力。
第三、人類對母恆星系內部開發不足,而對外擴張太快。
星際聯邦的經濟和科技基礎發展水平遠遠低於其星際戰爭水平,甚至整個星際聯邦80%以上的經濟發展點都與人類在太空中的探險所得有關。
民生科技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對比人類的擴張速度來說,還是太慢。在遭遇了全面的太空戰爭之後,人類的太空探索和資源供給就被迫中斷,整個人類社會經濟迅速變得低迷。
這導致星際戰爭進入六個月後,人類的經濟水平無法保持其遠距離的戰爭優勢,不得不由攻轉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