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爺子在新修版的《倚天屠龍記》中,就交待了明教和義軍的關係。
終章裡裡楊逍是這麼說的:“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乾淨!”
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稟報,總壇也管不著他們。應天府這支紅巾軍,素來自行其是,聲勢壯盛,總壇不能殺了他們的首領,也不能以明教教規予以羈縻約束,只能任其自然。但決不能任由他們來爭教主之位,由他們來指揮明教。”
直白來說,明教旗下的義軍其實只是名譽上受明教統領的,實際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為政。義軍的發展全是義軍首領自己的事,明教的總壇是不過問的,只要不來總壇爭奪教主之位就行。
更直白一點的意思是,義軍打下來的天下,其實和明教總壇關係並不大。張無忌就算想當皇帝,也不一定能夠當上的。
當然,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畢竟名義上的管轄也是管轄,誰讓義軍打著明教的旗號呢?用明教的旗號打下來的天下,身為明教教主的張無忌,有天然的優勢爭奪帝位,名正言順。
而且,張無忌的武功太高了,萬人之中取人首級不在話下。他若想爭奪帝位,把有力爭奪者朱元璋殺了就行了,誰還爭得過他?
所以說張無忌為了趙敏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江山,其實也是說得過去的。
只是張無忌適不適合當皇帝,又是個很明顯的問題。
所謂性格決定一切。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
華夏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
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
第三條件是極強的權力慾。
這三個條件,張無忌連半個條件都不符合。
所以註定了他不可能當上皇帝。若他當了皇帝,肯定是一個昏君,昏庸無能,管轄無方,不出幾年,國家必定陷入群雄割據狀態,四分五裂。
這些,在另一個時空,金老爺子用了一個後記來解釋,不過王軒在這個時空倒也沒出後記,而是任由讀者討論,評說。
也不用王軒出後記了,金老爺子寫《倚天》的時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只能在報紙上連載,而王軒出《倚天》的時候,已經是新世紀,資訊發達,網路發達,繼《天龍八部》之後,還有無數學者在拜讀王軒寫的。
《倚天》完結之後,看到書友們都在熱情地討論,那些學者參與熱情也很高,只用了七八天,就將《倚天》解讀得明明白白,將張無忌的性格剖析得明明白白。
《倚天》正式完結,算上《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王軒手中已經積攢了4部爆火的武俠,每一部都有無數書迷基礎,且經歷過發酵,經歷過時間的沉澱,是時候開發這幾部的影視版權了。
不過,在先拍《天龍八部》還是先拍《射鵰》系列,王軒卻稍微犯了難。考慮到《天龍八部》不但是武俠的巔峰,就算是電視劇,也能稱之為武俠電視劇的巔峰,若是先拍《天龍八部》,後面再拍《射鵰》三部曲,有可能有影響觀眾的觀感體驗。
王軒擔心觀眾看完《天龍八部》之後,再看《射鵰》系列,會覺得《射鵰》不好看,或者潛意識裡覺得《射鵰》系列不那麼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