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兩個多月,小母雞就開始下蛋了,大家能不高興嗎?
而隨著第一天下了蛋後,彷彿就是一個訊號,第二天下了五十二個雞蛋,第三天,一百零七個,第四天,一百六十多個,一個星期後,每天雞蛋維持在兩百三十個左右。
看到大隊倉庫一籮筐一籮筐的雞蛋,又大又白,眾人臉上的激動,喜色難以掩飾。
雞蛋多了,就得賣,在幾年前,如果有這麼多雞蛋,那你賣雞蛋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供銷社收購,而隨著這兩年政策和風氣開放,現在村裡大家有雞蛋,基本不會賣供銷社了,一般都賣給收雞蛋的小販,這些小販和張全德差不多型別,每一兩個月就下鄉收雞蛋,鴨蛋,還有一些農村牲畜。
這些人收購價格一般比供銷社多幾分錢一斤,所以大多村民都賣給這些雞蛋小販了,這些小販收過去的雞蛋,再加價賣給城裡飯店,或者在集市裡面賣掉,俗稱黑市,他們往往一斤雞蛋賺一兩毛錢,靠著來回倒騰,賺到第一桶金。
還有一種就是如果小販們沒有上門,那村民就會存到十幾二十個雞蛋,提著去鎮上趕集的日子去賣,這些不需要蛋票的雞蛋很受歡迎。
總之,這個年代,雞蛋是絕對不愁賣的,而且這個年代的雞蛋,還當營養品在吃,都是稀罕東西。
小李莊這麼多雞蛋,當然不能大張旗鼓去鎮上賣,所以暫時也只能去供銷社去賣,儘管價格低點,但是安全,而是秦河也說了,等雞蛋名聲打出去了,到時自然有人來上門收雞蛋。
秦河很快接到任務,和大隊年輕人,一起五個人,每個人挑著擔子去供銷社賣雞蛋,李書記帶頭。
每個籮筐用稻草墊好,每個籮筐裝一百多個雞蛋,這些雞蛋又白又大,每一個都超過八十克,看上去比鴨蛋還大,一個籮筐裝二三十斤,一擔就是五六十斤,這點重量對於年輕社員來說,毫不吃力。
這也是為了路上安全,別磕破了,這些雞蛋可是整個小李莊大隊的希望,五擔雞蛋,差不多1300個雞蛋,這是大隊雞場九天的收穫。
當然,現在每天可以收兩百多個了,以後八九天,差不多可以收穫2000個左右了。
李書記帶隊,一行七人,五個挑擔的年輕人,秦河也是其中之一,還有李書記和會計,七個人懷著全隊的希望,在眾人目送下,離開小李莊。
出村的路口是一顆大樟樹下,前面就是一座石橋,這座石橋已經有兩三百多年曆史了,是當時小李莊的祖宗脫離大李莊後,到達河對面生活,為了生活方便,就建了這座石橋。
這座石橋質量的確槓槓的,走了兩百多年,可依然好好的,但是這座石橋明顯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只有兩米寬,這個寬度也就能過一個拖拉機。
但是拖拉機也不敢走這座橋,所以說,小李莊世世代代都是靠腳走出來的。
橋對面有一座小山丘,那邊已經屬於大李莊的地盤了,山丘下面河岸,河岸邊上就是幾十畝沙田,這田也屬於大李莊,沿河岸邊上就有一條路,一直通往去鎮上的主路,而那主路就在大李莊旁邊。
這個地形也可以看出小李莊地形有多麼偏僻了,而這種地形,如果要修公路,那務必佔用大李莊的土地,以兩個村的關係,顯然是不可能達成一致的。
秦河挑著幾十斤雞蛋,走在老丈人身後,也一邊詢問小李莊和大李莊的土地分佈情況。
要想致富,必須先修路,小李莊如果要發家致富,一條通往鎮上,甚至縣裡面的主路必不可少,目前成立小型養雞場還可以,而等成立養豬場,甚至更大的養殖基地,那沒有一條通往外面的主路,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總不能以後養了幾百頭豬,還要靠人抬著一頭一頭往外運吧!那樣成本有多大?
而且買賣飼料原料也不方便,秦河也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看眼前這個現狀,是一道無解題。
而姜百里記憶中幾十年後的小李莊,因為大部分人都搬離農村了,整個小李莊已經沒什麼人氣了,最後在三十年後,國家實行村村通的時候,也只把路修到河這邊,而對面的小李莊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不過那時候,修不修路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小李莊早已經不是曾經的小李莊了,就連對面的大李莊,大部分人家也搬離了,周圍田地大面積荒蕪,河邊幾百畝沙田早已經無人打理,長滿了狗尾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