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賣雜貨的,在秦河記憶中,自己小時候好像還遇到過,也就是說,從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這個行業才漸漸消退。
這個行業在南方地區多,在這偏遠地區,偶爾一兩個月來一次,挑著特製的籮筐,上面放著玩具和孩子們愛吃的糖果之類的,下面放著婦女愛用的針針線線,髮夾,梳子,等等。
這些貨郎賣的東西,也大多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除了賣,他們還收,包括雞腎幹,雞毛,雞蛋,牙膏皮,還有膠靴,廢銅爛鐵等等一系列能賣錢的玩意。
另外有些貨郎還兼職做剃頭匠,補鍋匠,磨剪刀磨菜刀等等,每人都是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是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生意人。
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後世發了財,靠著第一桶金,迅速發家致富,但是也有不少,做了幾十年貨郎,膽小怕事,不敢去做其他生意,幾十年後,漸漸老去,成為一代人回憶。
現實世界中,秦河農村那邊就有一個貨郎,從年輕做到七老八十,秦河記得05年,還見到他佝僂著身軀,挑著幾十年前的擔子,依然走街串巷去賣糖果。
可惜,那時候的小孩,見到那個髒兮兮的老頭,沒有半點驚喜,反而嫌棄地看著老頭走過,再後來,貨郎老得走不動了,也徹底成為回憶了。
很有時代特色的賣貨郎呀,秦河從記憶中清醒,抱起兩個小姨子朝村口走去,他也去看看稀奇。
賣貨郎的小鼓搖得叮咚響,把在家烤火的婦女們全都搖了出來,當然,小孩們聽到聲音早已經按耐不住小激動,有些小孩拿著幾分錢朝賣貨郎奔跑過去了。
一分兩分一顆的糖球,玩具哨子,鉛筆文具,小鏡子,梳子,這些都是孩子們愛買的。
等秦河趕到村口的時候,賣貨郎旁邊已經被滿滿一群孩子圍著了。
秦河放下兩個小丫頭,可惜秦河身上是真沒錢,姜百里還真是一個窮鬼。
兩個小丫頭迫不及待擠進人群中,開始圍觀別家孩子買的糖球和玩具了,眼神中帶著羨慕和渴望。
一些小孩沒錢,但是嘴饞,偷偷摸摸從家裡撿點東西出來換,偶爾還有小孩摸出一個溫熱的雞蛋出來,這明顯是剛剛從雞窩裡摸出來的。
一顆雞蛋換三顆糖,這些拿家裡雞蛋來換的,一般價值可不止三顆糖,這個年頭,雞蛋是珍貴玩意,只有逢年過節,或者生病才能吃上雞蛋,平時都得存起來拿鎮上或者供銷社去賣。
不過這純粹看賣貨郎的良心的,顯然,眼前這個三十出頭的賣貨郎,不是那種很老實的生意人,對於小孩子拿雞蛋來換糖,如果家裡知道了,少不了一頓屁股板子。
不過秦河到沒多少看法,在他看來,這能值幾個錢?
不過看著小姨子眼巴巴地看著他,自己卻是一分錢也拿不出,的確有點尷尬。
突然,他想到一個辦法,也不知道行不行,他朝著賣貨郎喊道。
“老闆!你這裡有老鼠藥賣沒?”
秦河這聲老闆的確新奇,頓時把賣貨郎吸引過去了,畢竟大家都是喊師傅,或者直接喊賣貨郎,秦河這聲老闆,在這個年代很有感覺。
這個年代,“老闆”這個詞還挺新奇,還沒氾濫。
賣貨郎回過神,見是一個年輕人在喊自己,連忙笑著回應道。
“老鼠藥,蟑螂藥,都有,你要買幾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