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莊為什麼這麼窮,在姜百里的記憶中可以尋找到答案。
小李莊三面環山,左右方向和後面都是大山,是一個山腳下的小村莊。
小李莊背後的大山後面,是一塊小平原,那裡有另外三個村莊,人口和條件都比小李莊好很多。
小李莊唯一的出路,就是前方了。
小李莊前面是一條河,平時灌溉水田和生活洗漱基本都靠這條河,可惜這條河並不屬於小李莊。
因為河對面上游位置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也叫李莊,當地人也稱大李莊,一個小李莊和一個大李莊,大家可想而知了,對面大李莊人數超過二千人,比小李莊人口多四倍,人口多,佔的田地自然也多了。
田地多,自然而然用水也多了,而小李莊由於三面環山,分到的土田都是山下面的旱田。
這種旱田,用水自然也多了,每年為了爭水,小李莊和大李莊發生群架的次數,數不勝數,好在兩個村莊都是姓李,沒出什麼人命,但是小李莊因為人數原因,每年搶水大戰,自然以失敗居多。
這也造成小李莊每年糧食都是歉收,小李莊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在後面的石頭山上種點玉米紅薯補貼,每年小李莊上繳後,剩下的糧食根本不足以讓小李莊的人吃飽。
小李莊的生存環境這樣惡劣,知青們不跑才奇怪了,有關係的知青根本不願意來小李莊插隊。
秦河提著臘肉和棒棒糖,看著四周的環境,也皺著眉頭思考如何改善小李莊的生存環境。
正想著,路對面一個老頭挑著一袋什麼東西,匆匆忙忙朝這邊趕來。
秦河連忙上前打招呼。
“李二叔,你這大過年幹啥呢?”
“這不百里嘛,咳咳,這不家裡也沒糧食了,我用家裡一點稻穀去鎮上換點粗糧。”
秦河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大過年的,去十里外的鎮上換粗糧,說起來有些心酸,秦河也不好說什麼。
看到秦河手裡提著的臘肉,李二叔嚥了咽口水,眼神帶光,露出不好詢問的樣子,讓秦河覺得好笑,連忙解釋道。
“這不,家裡拖人帶點臘肉過來,我提我叔家去!”
“原來去李書記家呀!那你先去!”
李佔軍的威望在這村裡還是沒法說的,秦河隨便一說,大家也知道秦河說的叔是誰家了。
秦河和李淑英的關係,別說小李莊了,就對面的大李莊,大家都有所耳聞,畢竟想當李佔軍家上門女婿的,可不少。
告別這村民後,秦河繼續朝李淑英家走去。
其實知青和當地村民的關係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沒有傷痕文學裡面那般惡劣,當然,這或許也是分地方和人吧,至少小李莊的李佔軍書記還是很懂道理的,這個打過小鬼子的老兵一項以禮服人。
當然,如果道理講不通,那自然才會用拳頭和你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