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是漢初張良的後裔,說起來,張魯的為人還是不錯的。
他在漢中推行五斗米道,教民眾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就責令修道路百步以贖罪。
還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禁止酗酒;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可以說,拋去宗教這方面,張魯施政完全能稱得上仁慈,所以才會有大量的三輔之人不顧危險,從子午道入漢中,極大充實了漢中的力量,這也是張魯得以割據漢中三十年的重要原因。
不但如此,就連異族也受張魯感化,巴郡宕人李虎、夷人樸胡等一直追隨張魯,連投降曹操也不改變。
“師君意下如何?”治頭大祭酒閻圃問道。
“襄陽,朝廷之所在,劉景升父子有中興之兆,兼且荊州兵強馬壯,今大舉來攻,吾不忍漢寧民眾陷於戰亂。”張魯說道。
張魯之志並不在世俗權力,而是五斗米道,這是他的祖業,否則當初也不會冒險襲殺奪取了教權張脩,維護他們張家在五斗米道中的地位。
他佔據漢中地,也是為了把五斗米道發揚光大。張魯之前,張道陵創立了五斗米道,張衡繼續推廣,但在張魯之前,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教派?而在張魯之後,又有多少人知道了五斗米道?張盛東遷龍虎山,五斗米道被稱為天師道,兩千多年不衰,雖然有張道陵的原因,但張魯也功不可沒。
張魯也並不喜歡戰爭,之所以連年和益州作戰,是因為劉璋殺了他的母親和弟弟,不得不戰,但即便如此,負責作戰的也是他的弟弟張衛。
“師君想要投降襄陽?”閻圃問道。
“有這個想法,所以想問問諸位的意見。”張魯說道。
“不可!”便在此時,張魯聽到了一個聲音,抬眼望去,只見弟弟張衛一臉風塵的趕來。
“都講回來了。”眾人紛紛起身迎接。
都講即都講祭酒,五斗米道教內職務之一,位更在治頭大祭酒之上,只是很少出現,到現在為止,張衛是唯一一個。
他之前在率軍攻打益州,聽聞東部之變,這才率軍退回,安頓好之後立即趕來。
“公則,你回來了,益州那邊沒有變故吧?”張魯起身笑問道。
“我們罷戰,他們求之不得,江州那邊趙韙的叛亂可還沒有停息。”張衛說道,“就算想趁火打劫,也力有不逮。”
“那就好,”張魯點點頭,“你說不願投降襄陽,為什麼?”
“我漢寧雖一郡之地,然戶口百萬,可戰之兵三十萬,上下一心,何懼襄陽?”張衛十分強勢,“他襄陽有天子,鄴城也有天子在,誰是正統可不僅僅是一塊傳國玉璽就能決定的,若最後襄陽輸了呢?我們難道再投降一次?”
“我們底蘊不如襄陽,即便能擋一時,終究也擋不住的。”張魯十分憂心。
“師君勿憂,時間不會太久,待鄴城恢復歸來,大軍南下,他劉琨就不得不退走,屆時說不定還能趁機大敗襄陽。”張衛自信的說道。
“那好吧,戰事就靠你了,有什麼需要儘管提,”張魯說道,“我等你的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