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袁紹才剛剛平定公孫瓚,田豐沮授就建議立即揮師南下,奪取兗州,平定曹操,在襄陽偽漢反應過來之前完成這一切,然後發兵襄陽,平定襄陽偽漢,實現朝廷的統一。
但袁紹沒有同意,不僅僅是因為他小兒子病了,而是經過數年的大戰,冀州軍隊已到了一個極限,急需休整。
而立下大功的諸將剛剛被封賞,也需要好好享受一下成果,包括袁紹自己。
不是誰都一心想著國事的。
於是袁紹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降信,半是威脅半是勸誡,讓曹操認清現實,早日投降,以免大戰起,影響了二人半生的友誼。
曹操豈是易與之人,焉能受袁紹趾高氣揚的態度?
數年前他被呂布偷襲,山窮水盡,差點主動去投袁紹。但現在,他也算是兵強馬壯,儘管和袁紹相比差了“一點”,但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啊。
尤其是,他看出了袁紹勢力存在的隱患,諸子各據州郡,謀士也分成數派,不能合力共進。再加上他了解的袁紹的性格,他覺得別看袁紹極其強大,甚至不如襄陽的威脅大。
這個威脅大不大,也是相對的,至少曹操不可敵。與歷史上相比,曹操失去了太多的地方,也被挖了太多的牆腳。
於是趁著袁紹還未攻來,曹操派人去聯絡劉備、呂布,準備合三人之力,攻抗袁紹。
但問題是,呂布拒絕了。
他拒絕了。
倒是劉備答應了。
說起來,呂布的徐州才是和袁紹的青州相鄰,儘管琅琊國是臧霸佔據,劉備的沛國和袁紹之間隔著曹操。
但劉備答應了,呂布卻拒絕了。任由陳宮如何相勸,呂布也沒有答應。
得不到回覆的曹操大怒,尼瑪都到生死之際,你呂布居然還這麼不上道,沒有任何猶豫,曹操親自與劉備會面,準備先拿下呂布,再與袁紹決戰。
除了劉備,曹操還拉上了臧霸和曹威,許以重利,讓他們共同討伐呂布。
如果實力允許,曹操恨不得把幾方勢力全部消滅,但實力不允許,就只能如此了。
四人聯手,呂布沒有還手之力,很快便被奪取了大部分地盤,奇計聞訊,就給呂布去了一封信,告訴呂布,如果沒了去處,可來壽春暫居。
不久後,呂布就被圍於下邳城內,苦戰十餘日後,知道自己無法離開,呂布就派高順、曹性護著自己的家小,突破重圍前往淮南,自己和張遼、魏續等人斷後,阻擋追兵。
選擇高順,不但是因為高順部實力強大,更是因為高順不會輕易投降。如果留下高順斷後,廝殺太慘烈的話,呂布擔心曹操、劉備不放過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