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下去,她這個月豈不是能賺一百文!
也太幸福了吧!
何湘雲卻道,“阿玉,不用再拉加盟的了,現在縣裡的攤子數差不多了,再多就要搶生意。”
羅扇失望的啊了聲,“我正拉的過癮呢。”
“不過你倒是可以找找有沒有人願意當挑著擔子去村子裡賣涼皮的貨郎,給貨郎的價格是兩文錢一張。”
涼皮其實只是涼皮的做法不太好琢磨,但若是能有皮,自己弄點黃瓜絲、調料拌一拌,還是可以簡單湊做一盤菜的。
到時候賣三文錢一張,貨郎一張就能賺一文錢,這樣下來何湘雲賺的也不少。
不過這樣一來孟大娘自己做就有點供不上了,可以讓杏兒幫忙,兩人輪流,跟倒班一樣。
杏兒是她買的下人,賣身契就在她手裡,若是敢做對主人家不好的事,比如吃裡扒外把做飯的法子告訴別人,按照南朝律法,主人家是可以杖斃的。
聽說還有事情做,羅扇又高興起來。
這次她不再什麼人都問,而是專挑非縣城的人,畢竟當貨郎也是賺個苦力錢,一天要走不少路,也不一定能賣多少。
但是他們家的涼皮有多好賣誰都看得見,應該比針頭線腦什麼的,賺的多多了。
到了下午,羅扇就找來個想當貨郎的人,依舊籤合同那一套,不過貨郎不用學記賬。
每次拿幾張涼皮,何湘雲就能記下來,拿幾張就給幾文錢,這個必須出錢進貨,就沒有那幾個加盟的可以完全不用本錢就把攤子支起來的好事了。
知道有貨郎賣涼皮了,張娘子等幾個加盟的人還擔心他們的涼皮生意會受到影響。
但聽說貨郎要賣三文錢一張,跟他們賣的只少兩文。
起初兩天是有些影響,不少人都貪便宜買貨郎的涼皮自己做。
但是對於縣城裡的人來說,自己做還得買黃瓜,他們很少有自個兒就種黃瓜的,那些調料具體也不知道是什麼,涼拌出來不如攤子上買的好吃不說,算下來成本也差不多能到五文錢了,所以張娘子等人的生意又恢復了。
貨郎也意識到,縣城裡涼皮不好賣,全去跑下面的村子去了,就連東關村有時也能聽到吆喝聲。
有人來東關村賣,自然也有去上楊村的。
“何家的,聽說這涼皮就是你那大閨女做的,三文錢一張啊,能做一盤子,也不算太便宜,不過確實好吃,也不會知道人家到底怎麼做的。何家的,我怎麼沒見你家大閨女回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