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想法並非是一時興起,而是他最後迫於無奈的退路。
從燕軍兵圍雒陽開始。
他就已經在考慮後路了,明軍主力北上,除非他們殺回頭,不然憑藉自己手中並無太多兵力,守住雒陽太難了。
所以他必須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他有兩個計劃。
雒陽一旦守不住,他就要放棄雒陽,可放棄雒陽,等於放棄雒陽裡面的糧草和軍備,這是很為難的事情。
所以他想了兩個辦法。
第一,焚燒雒陽。
這算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一旦焚城,對百姓傷亡太大,必會讓明朝廷失去了百姓的擁戴。
後遺症太大了。
除非到了一個絕境的地步,不能再讓這些糧食資敵。
他還想出了第二個計劃。
那就是函谷關。
這一座已經廢棄的關隘,目前是他唯一能依靠的地方,從雒陽進入函谷關的路途不遠,而且已經打通了。
他準備用幾天的時間,把雒陽城所有的百姓,遷徒進入函谷關,然後讓他們為兼職的民夫勞動力,有二十萬人口,足以把整個雒陽給搬空了。
搬不走的,他就一把火燒掉。
絕不給敵軍留下一點東西。
這已經是徐庶能想到最好的辦法了,而且傷亡也會減少很多。
不過這個辦法,想要做到,難度很高,最關鍵是雒陽的百姓,故土難離,好不容易回來了,又要走,這讓這些百姓有些難以接受。
可如今徐庶也沒有時間去一一的遊說了,他必須要用最簡單,最粗暴,把雒陽超過二十萬的百姓,遷徒出去。
要是強行來,那麼必然會帶來很多的麻煩。
雒陽本來是一座大城,作為東漢帝都,曾是天下最大的城市,有民眾起碼二百餘萬左右。
但是昔日各路諸侯討伐牧明,屯兵虎牢關前,當時牧氏父子聯手出兵抵抗,卻不曾想到,董卓背後插刀,不僅僅主持了一場宮變,斬殺了天子劉辯,扶持劉協上位,還遷徒帝都於長安,為了更好的讓長安成為帝都城,更是以最粗暴,最狠辣的手段,挾持無數百姓西行。
一路上死傷無數,白骨鋪地,能活著到長安的,已經沒有多少了。
再後來,牧景一把火的焚燒之下,幾乎讓雒陽人跡罕至,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空城。
後來雒陽才開始漸漸的有些生氣。
一直到明軍重新奪回了這座城池,才開始大力的發展雒陽,以耕地,土地,房舍等等為吸引力,遷徒一些離開的百姓返回雒陽耕種。
如今雒陽,最少有小二十萬的人口了,這相對於昔日的雒陽,自然是微不足道,但是也並非小數了。
徐庶只有三千兵馬,其中兩千兵馬是明軍的後勤兵,後勤負責督送糧草的兵馬,才會滯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