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禮部告示!”
“朝廷為舉賢納才,陛下金口玉言,親開科舉之策,於太武二年,獨開恩科,三月舉行縣試,七月舉州試,十月於渝都舉天下會試…………”
“天下良才,皆可參與……”
“……”
五天的時間,以禮部為主的告示,直接黏貼在大明朝廷麾下,每一座縣城,包括最西部,最南部的幾座荒涼的縣城都黏貼出來了。
而且宣傳司開始的推動宣傳計劃,把大明科舉之事詳細無遺的登列在每一份的報紙之上。
報紙如今可是輿論界的一柄武器,不僅僅關乎讀書人,和天下黎明百姓,包括商賈,農民,工人,都息息相關。
哪怕不認識字的人,有時候都會去聽人說報,說報是一個新產的職業,就是每天會在特定的地方,比如路邊攤,茶室,酒樓,讀報紙。
如今雖大明大興教育,但是不認識字的人,起碼有十之八九,大部人人,都是屬於文盲,十個人裡面,未必有一個能認字的。
所以隨著報紙登入的訊息越來越重要,說報這個職業也變得非常吃香,這是很多寒門讀書人的兼職事業。
告示加上輿論宣傳,一瞬間科舉之事,直接引起了整個大明的風暴。
“科舉,什麼東西啊?”
“朝廷這是在玩啥呢?”
“向來舉才乃靠大儒舉孝廉,方能出仕途,如今朝廷,好像改變的制度!”
“祖宗之法,都能改變?”
“什麼是祖宗之法,當朝為新朝,新朝必有新政,新朝若是還要延綿舊朝制度,何意立新朝,我們陛下雄才偉略,如今他們開科舉,乃是為天下賢能提供一條道路,此乃大恩之舉!”
“……”
科舉這詞語,第一次出現在無數讀書人的耳邊,但是這個詞語相對而言太過於陌生的,他們都在尋求理解。
隨著他們開始理解科舉這個詞語的意義,一下子整個士林,包括寒門讀書人,都為之而寂靜下來了。
反對也好,贊成也好。
他們都為科舉的出現,而感覺有幾分振奮,特別是那些志氣過人的讀書人,與天下讀書人同臺競技,此乃何等光景。
不管他們願不願意去承認科舉,都不得不承認,科舉的出現,必會引起天下文道的劇烈發展。
“吾等寒窗苦讀多年,卻無人問津,如今陛下卻能給我們鋪上一條康莊大道,此恩無以為報,唯有以身報大明,此舉吾必中!”
“陛下開恩科,乃為朝廷選良才,吾藏於鄉野二十餘載,本以為對著天下已失望,今卻有機會,豈能不珍惜!”
“於天下讀書人同臺競技,乃是儒道多年來,未曾有了的盛事,此事吾決不能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