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景稱帝,於天下意義不一樣,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援,但是對於明國官吏而言,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絕對支援的。
因為牧景一旦稱帝,明國從漢朝諸侯國變成了大明朝,他們都會享受到水漲船高帶來的好處。
而文臣武將比較上位一些的,比如軍中領兵大將,中郎將層面上的將領,政事堂各部的尚書,地方總督,這些都是有資格封爵的人。
畢竟一旦新朝建立,那麼犒賞大臣,是常規了。
所以不管是地方總督,還是領兵大將,都開始紛紛上奏,恭請大王登基為帝,推翻漢室,建立大明。
這樣的奏本,越來越多,而且他們身居高位,代表的人不僅僅是自己,麾下肯定還有大大小小的將領官吏依附,他們一上奏,身邊大部分人只要有資格的,都會跟著上奏,這些奏本,已經把整個昭明閣都堆滿了。
這一下,讓胡昭蔡邕戲志才等人都看到了時機,他們很清楚,登基的時機已經是快到了,這把火,已經燒起來,燒的旺盛了。
而在這時候,一直沒有的動作荊襄士林,也上奏了。
司馬微親自上奏,洋洋溢溢的一篇文章,其之核心,就是漢室氣數已盡,為天下百姓,牧景當順應天命,不應該考慮太多,當登基為帝。
這篇奏文給了昭明閣一個導火索,他們趁機利用強大的宣傳渠道,把這篇《勸帝書》宣揚出去了。
司馬微在全天下讀書人之中,未必有蔡邕的影響力,但是在荊襄五州,他的影響力超越蔡邕,號稱第一。
他的立場一定,各個地方的儒者,隱匿不出,以教書育人為名的那些略有名氣的讀書人,紛紛也開始應了。
這就是明星效應。
緊接著,又是黃承彥上奏,以黃氏家主之名,恭請牧景登基,這課代表整個夏州世家門閥,士族名流對牧景稱帝的認可。
當然,整個荊襄如果還有的沉默了,那就剩下蒯蔡為首的世家門閥,還有就是以龐氏為主的清流世家。
可沒多久,蒯蔡兩家同時上奏,不管是蒯氏,還是蔡氏,都已經把寶壓在了明國之上了。
荊襄士林之中僅存龐氏。
很多人說,龐氏與牧明有深仇大恨,所以定會反抗到底,一旦龐氏死扛著,荊襄士林還是有一定的威懾力的。
但是再過一些時日,龐家家主龐德公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他宴請與龐氏交好的十餘世家家主的,當場寫書函上奏,以龐氏之名,恭牧氏為帝。
第二件事情,他舉薦自己的兒子,龐山民出仕。
兩件事情,足以讓龐氏表達出了他們誠意。
荊襄誠服。
天下再也沒有人能擋得住牧景稱帝的道路了,昭明閣開始瘋狂的動起來了,之前只是暗中籌備,現在直接放在的明面上。
建天壇,立規章,一切一切的都在為牧景稱帝而做最後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