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微是一個大儒,不僅僅在民間擁有很大的威望,在很多荊州讀書人心中更是一個精神圖騰一般的存在。
他的態度很重要,甚至能左右整個士林的方向。
至於為什麼他願意支援,也不算是被威脅,其實到了他這種境界,生死早已經置之度外,個人生死事小,天下動盪才是大事。
憂國憂民是大儒的情操。
就如同當初他願意向牧景投誠,不是因為牧景的刀足夠鋒利,而是因為荊州的百姓承受不住動亂而已。
有些大儒惜名,但是有些大儒並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名聲,如果自己一身名節能換來天下太平,司馬微是絕對願意去做的。
這就是讀書人的節氣。
如果可以,他也願意效忠漢室,忠君愛國是儒學的根基,但是現在的時局,他根本看不到漢室半點的希望。
若漢室只能讓天下動亂,而日月能鎮守乾坤,安平山河,那麼他也願意放棄這一點小小的原則,扶持牧景。
從有人鼓舞牧景稱帝開始,司馬微其實就已經想到這一天了,荊襄向來學術氛圍濃郁,讀書人多了,這些年更是入仕不少了,單單是鹿門山書院,就讓不少的學子入仕,蓬勃發展之勢濃郁,影響力也會大,荊襄士林,肯定要表態的。
能代表荊襄士林的人,寥寥無幾。
就算是蔡瑁蔡圖蒯良這些人,也只能代表世家門閥,不能讓荊襄讀書人信服,唯一能讓荊襄之地的讀書人信服的,司馬微算是一個,剩下來的屈指可數。
“你真的要上奏?”
想對而言,龐德公的面色就難看一些了,龐氏是的荊襄清流,在士族之中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小可。
但是龐氏一族和牧氏之間仇恨可不小,當初龐季死在了牧軍進攻荊州的戰役之中,這本來就是仇恨。
另外,他的侄子,龐家最出色的青年才俊,龐家的鳳雛之才,如今正在的北境效命劉皇叔,當初他可是帶著仇恨走的,早晚有一天也會對上了。
到時候龐氏何去何從,他就有些難以抉擇了。
“德公,有些時候,我們得拋開自己的選擇,這是荊襄唯一的選擇!”司馬微也知道龐德公的難處,但是大是大非上,他們的立場必須要站穩:“我們不支援,牧景也會稱帝,明國也會變成大明朝,天下也會日月顛倒乾坤,但是我們不支援,代表的是荊襄不支援!”
他緩了一口氣,繼續說道:“荊襄被建為五州之地,發展甚好,有很多東西都在慢慢的恢復,很多世家門閥,鄉紳豪族都在恢復影響力,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有了和明國討價還價的底氣的,所以在新政推廣之上,肆意刁難,湘州總督的徐庶的去職,或許讓他們覺得,他們贏了,明國朝堂妥協了,但是我們卻不能這麼天真!”,
很多事情,到了他們這個地步去看,那就是不一樣視線,看道的東西也是不一樣了,所以必須小心謹慎。
司馬微在徐庶離開長沙的時候,就和徐庶聊過一次,徐庶擺明告訴他了,朝堂的妥協,並非無可奈何,只是一次讓敵人放鬆警惕的策略而已。
新政目前是國策,是明國最高統治者,明王牧景的意志所向,沒有人能組織,如果不能有更加溫和的手段來推廣新政,那麼明王將會用更加暴戾的手段來達成目的。
這一次,他徐庶可以離開,但是說不定哪一天,他也可以回來,到時候他帶來的可就說不定是腥風血雨。
徐庶是他最出色的學生,也是新政的先鋒軍,對於徐庶的話,他不會全相信,但是他不得不承認,這存在的可能性太大了。
新政在荊襄出現了了情況,對於牧景來說,必然是一個打擊,而根據他對牧景打量了解,牧景不會這麼善罷甘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