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景跪坐高位上,眸子輕輕的掃過,看著一張張讀書人的臉,心中感嘆,這些人,讀這麼多書,怎麼就想不明白一些事情呢。
難道時代的鴻溝就這麼大。
不過他另外倒是有些意外,明侯府在士林之中,名聲狼藉的讓人退避三色,但是今日組了這個局,倒是迎來了不少人。
今日趕赴這裡的讀書人,還真不少啊,多到應該是牧景來到這時代之後,最多一次讀書人共聚一堂的場景。
他還從中看到了一些老熟人的面孔。
比如在自己左手邊,那個布衣老者,一開始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多看兩眼,一下子就認出來了。
黃承彥?
絕對是他。
這個老傢伙,就好像一個普通讀書人一般,正在一個位置安坐,淡漠的看著眾人,眼中多多少少應該有些蔑視。
他的蔑視,牧景倒是能理解幾分。
自古以來,論政辯討,乃是讀書人盛舉,更是代表一種思想方向,大多都是發生在朝廷的爭吵之上,民間的雖不少,但是都難上臺面。
而且沒有一點資格的人,青梅煮酒論江山,那是要被笑話的。
今天在場的,不過只是一些地方讀書人,沒有幾個名揚全天下的人坐鎮,更甚者還有一些不過蒙學之年的小童而已。
在他的眼中,這應該是一場胡鬧。
不過牧景現在心中的奇怪是,這老不死的怎麼來了渝都呢?
這老傢伙不在荊州的待著,跑來渝都幹嘛。
難道專程來看看這辯政會的。
不應該啊!
鹿門山三大賢,司馬微學識淵博,待人處事如沐春風,最得人所敬仰,龐德公身負龐氏榮譽,乃是荊州世家名門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更是清流讀書人的榜樣,而黃承彥,這倒是一個很奇怪的人,精通儒墨雙學,思想上開放很多,但是又略顯得更加固執。
他的固執表現在他的行動上,是一個文學素養,能力不錯,讀書也很出眾,然而性格卻比較衝動的讀書人。
三大賢之中,要數他對自己是最有意見的,每次去鹿門山,總會被他懟一番。
另外除了黃承彥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熟人。
比如當年牧景在太學的時候,所認識的太學生,雖然在太學時候的時間不長,但是認識的人也不少,當年還柔嫩的學子,如今不少都成為了天下的頂樑柱。
昔日太學解散,但是那些太學生卻並非沒有去向的。
這是一個讀書人的時代,讀書人的重要性,根本就不需要提醒,所有諸侯都是知道的,不管他們看出身也好,看學識也好,對於讀書人,都是善待的。
各方早已經把能爭奪的都爭奪去了。
如今能出現在這裡的當年太學生,只有兩種,一種是出仕明侯府了,這種以前不多,但是現在並不少,蔡邕帶來的影響力,還是有了,這也是牧景為什麼對那老傢伙這麼器重的原因,他說一句話,比自己一百個承諾,更能讓讀書人信服。
另外一種,就是在野之輩,不曾出仕,一直鞠耕在田,或許自命清高,開一個小私塾教幾個學生,收點束脩,賴以度日而已。
這種其實不少。
當年能入太學之人,皆為地方讀書人的驍楚,若沒有當地儒者推薦,太學豈會輕易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