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鄧氏,起源不可追,西漢時代就已經是新野的豪族,但是放眼天下卻不足為道,要說起真正發跡,應該是從鄧禹這一代開始。
鄧禹,字仲華,東漢王朝的功臣。
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他起伏亂世之中,輔助一代明君劉秀,平定了大亂之世,建立了東漢一朝,功績之顯赫,史書傳承,爵至高密侯,官居太傅之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鄧氏一族也因此水漲船高。
從開國功勳漸漸成為家學淵博的世家,鄧氏只用幾十年就完成了這條路。
鄧禹有十三個兒子。
不是個個都成才,但是也有幾個顯著的,一脈一房,各房百花綻放,培養人才,人才自然是輩出,越來越多的人才,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讓鄧氏一族奠定了南陽世家的傳承。
但是花無百日紅。
近百年來,朝廷漸漸的夕陽西落,鄧氏一族也開始青黃不接,好幾次在朝廷上失利,斷了朝廷上的位置,更是三十年來連一個太守都不曾出現過。
至鄧洪這一代,宗族空有一個架子,卻如同被打回原形,只是一個新野豪族而已,官位最高的也就是鄧洪,一個縣尉而已。
鄧洪其實一開始不是鄧氏宗族的族長,只是有資格當宗族之長而已,但是隨著他追隨牧山開始,地位越來越高,從南陽走出去,走到了朝廷,只要封侯領職,他便能讓鄧氏一族再次崛起。
從而成為了新野鄧氏的希望,也繼承了宗族族長的位置。
但是從龍之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
關中之亂,牧山死於雒陽,牧氏一敗塗地,牧景率十萬牧軍,突圍關中,南下南陽,在這中間,戰死無數,而鄧洪率領的暴熊七營之一的平山營,全軍覆沒,營中數百鄧氏子弟兵一個都沒有能逃回來。
這對於新野鄧氏來說,絕對是噩耗。
有人怪罪鄧洪。
有人埋怨牧氏。
但是越是世家名門,越是明白一個道理,從龍之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既然投下了注碼,就要承擔風險。
新野鄧氏倒是沒有把這股怨氣放在牧氏。
不過也疏遠了牧氏。
牧景在南鄉的時候,就派人去聯絡過鄧氏,但是鄧氏不與回應,並且有斬斷聯絡的意思,牧景也不勉強,畢竟鄧氏死了人太多了,他能理解。
一直到鄧芝從巴蜀返回新野。
鄧芝很聰明,從小就飽讀詩書,十二歲開始遊歷西南,本來他還有時間成長的,日後必能成大才,但是父親的死讓他放棄的學業,迅速的長大了,擔起了屬於父親的責任,成為了鄧氏宗族的族長。
他是一個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性格執拗的人。
他尊重父親的選擇。
但是如果說他認同父親的選擇,是去年景平第二軍協同荊州軍攻打南陽開始。
他敬服的是張遼。
所以他帶著同族二十餘青少年,投奔了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