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找了許久,才找到了有關龍王廟的檔案夾,在本鎮寺廟那個檔案盒子裡。
開啟檔案夾,裡面還有幾張照片,資料還挺齊全,有文物局的鑑定,還有當地官方認證的土地證,還有人員的記錄等等不少資料。
兩人打著手電筒,仔細看起來,最上面的照片是龍王廟的留檔招牌,外觀,裡面,還有各個房間,都有拍照。
照片裡的龍王廟灰頭土臉,遠不如現在氣派,新刷了白牆,院子裡鋪了地磚,大門外也用水泥鋪平整。
錢荼指著一張照片的角落,給百里瑾看,那是龍王廟的大門,在門口有個蓮花臺的標誌,不仔細看,都注意不到。
“這標誌,現在還有麼?”錢荼問道。
百里瑾苦笑一下說:“大門外一直有人,我們都沒見過廟門的正面。不過就算用,現在塗了新漆,可能也看不出來了吧?”
“這標誌如果不是單純的圖案,那大殿裡應該還有,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錢荼說道。
有了新發現,兩人都很高興,繼續看手上的資料。
有一張紙大概記載了龍王廟的來歷,說是最早是隋唐時期建立的,後面幾經毀壞,又重建。
現在的龍王廟是三十多年前,在外地一佛教富商的資助下,在原址上重建的。
這地方在戰亂時期,還是民眾的避難所,說明當時的屋頂和外牆都是完好的。
那這白骨柱子到底是什麼時候放進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最早也可能是隋唐,最近也可能是三十年前,時間跨度太大,沒什麼參考價值。
然後就是聚靈井,從記錄上看,也是隋唐就存在的,但記錄上寫的是,水井很深,打水困難。
錢荼指著這行字,說:“聚靈井應該是在最近一次重建之後,才起到作用。
因為之前,有難民住在這裡,也沒有發生水井的秘密,說明當時只是一口普通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