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真的好奇韓國的變化吧,亦或者對韓國竟然敢主動上門來秦國這邊找麻煩感興趣,在國書遞交上去的第三天,秦王便傳來了詔令,宣韓國使節張良入宮覲見。
張良對此沒有慌張,略一正衣,便拿起代表使節和國格的節仗,在秦國禁軍的護衛下前往了秦王宮。
接下來具體如何,就全看張良的個人發揮了。
然而結果呢,在張良看來並不理想。秦國完全沒有想要承認的意思,甚至還變本加利,言說韓國信口胡說,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秦國,乃是挑釁!並下達最後通牒,如果半月之內不能給予秦國一個明確的答覆的話,那麼秦國便將視韓國的本此行為為宣戰,直接出兵,為秦國討回公道。
就總體結果而言,也不出張良最開始的大體預料。
畢竟秦國就是秦國,當世的第一強國,不說不可能會為了羅網這種上不得檯面的事情買單,單就是秦國想要掃六合一統天下的意圖,就不會坐勢韓國崛起。
就更不要說秦國本就一直有在打韓國的主意了。別說現在自己是把出兵的藉口主動的上了門,就算沒有這一藉口,未來也會有其他的藉口讓秦國出兵吞併韓國。
就比如在真實的歷史上,即使沒借口,人家不也照樣滅了韓國?
張良有些無奈,又有些憂心忡忡,連夜組織好使節團的成員,就如同他們來時那般,又匆匆的離開了咸陽。
他又不是白痴,自然看得出來,韓王是有心要和秦國一戰的,自是不會再傻呆呆的呆在秦國,等著國內方面傳信來談所謂的條件。
如此一來,兩國的態勢可想而知,那真是風雲變化,氣氛異常,連帶著其他五國也變得神經兮兮起來。
至於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他們不看好韓國,不認為韓國能抵抗的住秦國的兵鋒,非常擔心,甚至是害怕韓國就這麼在一戰中被秦國給滅了,然後讓秦國有了攻擊山東六國的跳板,進而襲擊趙、魏、燕、楚等國。
所以就在秦、韓兩國調兵遣將的同時,趙、魏、楚三國的兵家和將軍們也紛紛行動起來,聚兵於邊界一帶,防備著之後可能出現的糟糕狀況。
至於更乾脆的,則是派出使節,前往韓國,勸說韓王不要衝動,以免讓韓國踏入那萬劫不復的境地。
當然,這是指燕、齊兩國,至於趙、魏,作為三晉同宗,他們還是很不願意看到韓國被滅的,因此雖然也同樣派出了使節前來,卻是詢問,需要不需要聯合行動,組成聯盟大軍,再次上演一把六國抗秦?
哪怕這一結果很不太可能。
但卻沒想到韓國的回答會那般決絕,竟然直言自己可以搞定,無需兩國協助,讓他們照顧好本國的邊境,等待時機就好。
至於是什麼時機,韓國雖然也點明瞭,但趙、魏兩國之人卻是完全不信!
道理還是那個,他們不認為韓國能勝,自然是不會相信,他們兩國還有機會反攻秦國,佔領秦國城池的機會。
……
就在這種情況下,半月的時間轉眼流過,秦、韓大軍正式的出現在各自國家的邊界處。
雙方嚴陣以待,只等領軍大將一聲令下,便可開啟這決定韓國國運的一次大戰。
五國官方的觀察人員聚在一邊,遙遙的打望著嚴陣以待的兩國`軍隊,觀察著秦、韓兩國`軍隊的陣容及軍勢強弱,好與自己國家的軍隊做個參照對比,確定自己國家在諸國中的實力。
“誒,你們發現沒有,韓國那邊的軍陣有些奇怪啊。”這時,一名來自趙國的觀察員面露疑惑的朝旁邊的他國觀察員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