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開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稱帝> 第八十二章:朱元璋對朱允炆突來的關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二章:朱元璋對朱允炆突來的關心 (2 / 3)

從陛下提供的冊子裡,他知道土豆,番薯等物,都有退化的問題。

但是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沈溍看來,畝產千斤是件大好事,但是除此之前,他看到的是,這等番薯,土豆生長的地方。

這裡可不是什麼良田,而是一片荒山,開墾稻田都不能。

這些作物的種植條件,簡直是太過於寬鬆了,而且四周人跡罕至,說明根本不需要經常照看。

稻田那就完全不一樣。

古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簡單幾句,說明古代農民的種田,根本不是後世的人可以想象的。

沒有後世的除草劑,化肥,機械耕種。

大明的農民,只能全手動的精耕細作。鬆土,除草,澆水等等,一系列下來,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第二天重複如此。

能夠畝產三百斤,那叫良田,下等田不過二百斤左右,而且這只是原糧,手動加工成大米後,更少。

並且,這還是南方,水利豐富發達。

北方就更慘了,沒有精耕細作的條件,大部分畝產百斤,加工後的食糧,可能就七八十斤的樣子。

這還是風調雨順,才能有這般富足的日子,交了稅收,能吃個飽飯。

隨便遇到什麼災荒,比如蝗災,旱澇等,基本上日子就沒法過了。

只能成為難民,四處乞討,餓殍遍地。

沈溍算是耕讀傳家,對於農事極為了解,自然明白甘薯,土豆,玉米最大的用處在哪裡。

不是它的畝產有多高,而是在於種植。

只需要挖個坑,把糧種埋下去,基本上不需要什麼照料,就能自己生長。

在不影響稻田的情況下,哪怕畝產跟水稻一般,畝產兩三百斤,那又如何,至少,大部分的百姓,不至於餓死了。

荒地的利用,才是這些作物最大的優勢。

很多農民活不下去的原因,便是在於沒有自己的良田。目前來說,基本上有幾畝良田,勤奮努力些,小日子都能過得下去的。

且每年或許還能有不少的富餘,哪怕遇上災荒年,也能過活。

可是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繼承。

大明土地進行過二次分配大部分地區都還可以。

只是如今也已經是洪武二十五年了,

比如明初,一戶人家是被分了幾畝地,但古代鼓勵人口生育,基本上每年都在造娃。

隨著子孫越來越多,這幾畝地就不夠了。

由於受限於工具,良田還真就不多。在這種情況下,這家人後代的不少子孫,便從出生開始,註定沒有土地耕種。

現在的大明,這等人口危機,已經逐漸開始上演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