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朱元璋不應該把心思放在對付日本,而是將重心移至國內,清除掉元朝遺民,安穩人心,勿要因小失大。
其二,忽必烈兩次攻打都無功而返,反而損兵折將,日本在千里之外,熟知當地颱風,佔盡了距離地方優勢。
由此看來,大明哪怕勝也是極有可能慘勝。
其三,如今剛打完元朝,又遠攻海外,老百姓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要開戰,士氣不佳,說不定大明內地也會四處起義,與大明江山有害無益。
朱元璋傾聽之後,最終只能忍住對日本的憤怒,對待日本攻改為防,實行海禁。
朱元璋本身生活內地,對於海上的事務並不清楚,如今聽聞大孫熟悉海事,不由想起那些倭寇。
聽到倭寇這個詞,朱安的眼中閃過一絲狠辣。
凡後世之人,聞之倭寇,無不是仇恨深刻在骨子裡。
“倭人為島民,想要對抗倭人,必須有強大的水軍,並非要有熟知海事的漁民嚮導,避開臺風。”
“倘若莽撞行事,便極其容易重蹈元朝覆轍。”
“颱風的出現,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只要不是盲目出擊,並不算太過艱難的之事。”
“沿海地區,不僅有走私商人,更有許多世家大族也參與海上貿易的生意。”
“現在看似陛下定了海禁,但是從事海上生意的商人卻越發多了,因為其中利益更加的龐大。”
朱安緩緩說道,對於沿海地區的那些走私商人,朱安是打過交道的,與其說是商人,不如說是海盜。
他們有足夠的戰船,然後以小島為根據地,傾銷走私商品,包括官營的鹽、鐵、茶,絲綢,瓷器這些。
從其中賺取大量的利益。
朱安的雪花鹽傾銷海外,就是透過這條渠道。
只是那邊宗族勢力太強,極為排外,朱安多次想插手進去,都沒有辦法,唯有埋下一些暗子,以圖後事。
朱元璋聽完大孫的言論,微微沉思,而後沉聲問道:“如今沿海商人,真有如此膽敢,敢公然違抗陛下的旨意?”
“三倍利就足夠他們鋌而走險了,何況乃是十倍乃至數十倍利,別說違抗陛下旨意,當地官員要是不順從者,他們也敢以倭寇的名義,直接襲殺。”
朱安說道,如今的沿海走私商人,和內地的接觸不多,更像是默默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