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朝時,倭寇就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成為很大的匪患。這時候的倭寇組成結構還很單一,清一色全是日本人。
元朝國力最為強盛時,附屬國達到千數,唯有日本不服,於是忽必烈發動大軍兩次東征日本,結果都是遇到颱風,導致功敗垂成。
日本人欣喜若狂,自以為有神靈保佑,誰都不怕。
國內鬥爭失敗者、無田無產的浪人、低層武士,往往帶上部屬或結夥成群往沿海跑,肆意搶掠沿海一帶,給沿海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失。
哪怕已經改朝換代,坐天下的換成了朱元璋,倭寇們也不在意,想幹啥幹啥。
明軍來了就打,打不過逃往海外,待明軍退了再來,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搶,這麼長的海岸線,就不信明軍守得過來。
更嚴重的是,此時本地海盜、走私商人也加入了倭寇的團伙,或者假冒倭寇搶劫過往船隻和沿海百姓。
換下衣服他們就是大明人,難以辨認出還有另一層身份,因而倭寇總是滅不完,這給大明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負擔。
因此朱元璋直接禁海,對於斷絕倭寇,確實起到了很強的效果。
而且海禁還可以阻止商人的發展,將所有平民控制在大明的土地上,達到重農抑商的效果。
如今大明初建,在目前看來,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受到歷史侷限,前面有忽必烈的例子,朱元璋甚至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免得後世子孫窮兵黷武,影響國本。
“這海外有什麼好的,我大明什麼好物件沒有,非得要去那海外。”朱元璋此刻的語氣,已然是帶著幾分訓斥。
朱安聞言,卻是沒有在第一時間反駁,反而面上有些許掙扎之色。
沉吟片刻,心裡頭微微嘆息,這才說道:
“海外有一物,名為馬鈴薯,又被稱為土豆,其性平味甘,與大米相同,可為主食,也可為菜品。”
“在營養程度上,比之大米更加耐餓。”
“當然,最為主要的,乃是這馬鈴薯的產量,畝產至少可達千斤以上,且對土地要求極低。”
“哪怕是荒地亦可種植,如若良田,畝產甚至能達兩千斤。”
朱安的聲音有些低沉,但聽在朱元璋的耳朵裡,卻是猶如雷霆霹靂一般。
“大孫,你可知道你在說什麼,你可知道畝產千斤代表著什麼嘛,你可不能跟咱開玩笑。”
“這可是事關大明萬民活命的問題。”
朱元璋的聲音激動高昂,潛意識裡,他對大孫的這個說法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