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君子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
孔子說君子有“仁、智、勇”三達德,“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無懼。”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
立功,就是做出有利於國家和民眾的業績。
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見,筆之文章,播於當今,載之史冊,揚於後世是也。
看似幾句話,但真正能做到三不朽的,據說華夏曆史上只有兩個半人。
孔子、王陽明各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這個標準實在太高了。
不說別的,就說君子立德,有三戒,少年時戒好鬥,壯年時戒好色,老年時戒吝奢。
三戒初覺簡單不難,然而要堅持一輩子,周潤澤自認為辦不到。
況且,他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高尚道德的人。
雖說如此,但在教化一方這事上,他還是會努力去實行,至於立功立言兩不朽,那就必須當仁不讓了。
眼下對周潤澤來說,立功言之過早,但對立言之事,他卻有些興趣。
立言就是文化的創立與傳承。
這事兒周潤澤之前一直在考慮從何處入手。
讓他抄詩詞嘛,明清的詩詞他倒記得不少,卻覺得有些不接地氣。
既然要著書立說,立言傳世,自然是先要選受眾廣的。
他現在雖說有了進士身份,還有了官身,但畢竟不是什麼大儒,影響力有限,犯不著寫一些社會主流所鄙視的“偏科”學術,讓人嗤之以鼻,當靶子狂噴。
比如寫,寫戲曲,或者寫一些“奇技婬巧”技術類的書籍,都不是主流。
但要讓周潤澤寫正兒八經的經文,卻也有些困難。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要不是為了當官,考進士,就算會學四書五經,卻也不會太過深入研究,更別說寫此類書籍了。
而今天來到工部,卻讓周潤澤找到了今後立言的方向。
當然,他不會去搞什麼技術開發,因為那些事兒放在現在這個時代還屬於“奇技婬巧”。
所以,他就打算稍微變通一下,準備從農業出手。
正好,他前世就仔細研讀過一本名叫《農政全書》的大部頭,直感前人牛逼。
現在他回到了古代,也準備寫這麼一本書出來。
剛好他的記憶力被系統加強過,前世看過的那本書是一字不忘。
再加上,他還看過後世的其他農業書籍,相信寫出來《農政全書》會比原版本更加全面和準確。
寫農書卻不怕被人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