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魯肅心裡清楚,所謂為百姓爭利,說到底還是為自己爭利。
潘鳳爭的是權,因為得不到世家士人的支援,他因此不得不選擇可以與世家對立的底層百姓,作為自己所代表的群體。
也因為得不到世家士人的支援,他因此要將世家士人推翻剷除,扶持自己培養之人。
在上層百姓和底層百姓之間,必須要選擇一個。
如果選擇了上層百姓,也就是士人豪族階層,就要優先考慮士人豪族的利益,只有他們的利益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往下考慮到底層百姓的利益。
如果選擇了底層百姓,就要從上層百姓嘴裡爭利,也必須要與上層百姓發生衝突,進行戰爭。
這些上層百姓的力量非常巨大,他們也非常團結,各家各姓之間都有著婚姻或是師生或是君臣主客的關係,早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
往往是動一家而天下驚。
魯肅理解潘鳳。
陳氏背叛下邳被奪就已經說明了問題,潘鳳得不到那些世家士人的支援。
因為潘鳳的出身,更因為潘鳳想要為層百姓爭利。
潘鳳的出身,只是讓他們看不起,還不到要與他為敵的地步。
但潘鳳為底層百姓爭利,就要從那些世家豪族嘴裡搶食,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也就怪不得陳氏與州府諸吏會背叛了。
當然,身為上層百姓,而要為底層百姓爭利的人也有。
魯肅認為自己算一個,鄭威或許也能算一個。
而魯肅心裡同樣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自己想要爭的,是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也可以說是爭名,想要在青史上留下一個威名或是賢名。
作為一個富家子,他對財富沒什麼概念,覺得那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自己去追求。
自己所要追求的,是其他更重要,更難以得到的東西。
如果走察舉之道,他覺得自己很難。
被舉為孝廉者,一般都是祖上有人為官的世家之人,就連比他們家還要有錢的麋家之人,也沒有被舉為孝廉。
麋竺雖然被陶謙闢為別駕,但別駕只是臨時性的,一任刺史一任別駕,能夠從別駕任上遷為太守的,一般都是已經被舉為孝廉之人。
前任別駕趙昱,之前早就已經被舉為孝廉,並且當上莒縣縣長,後來又被陶謙舉為茂才,遷為廣陵太守。
前任治中王朗同樣也早已被舉了孝廉。
所以,正經官途都是從舉孝廉開始。
魯肅知道自己正途走不通,只能去走斜道。
歷史上劉曄勸他去投鄭寶,他都準備要去,可見他對此的追求。
現在只是需要焚家散田而已,只要跟著潘鳳這個得天助之人繼續走下去,那些東西以後同樣都會有的。